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无题 (第2/2页)
威胁,就会导致整个边防防线的内缩,西北的诸卫所就得不到山西诸卫的支持,西北的领土可能会逐步蚕食。” “东胜以东至大同、宣府、开平,又东南至大宁,又东至辽东,东抵鸭绿江。其中最难控制的是开平卫、兴和所和大宁卫,开平卫(现内蒙古多伦附近)是元朝以前的上都,地理位置优越,可以俯视整个蒙古草原,但孤立于草原之中,容易受到蒙古人侵袭,所以需要后方的有效支援和补给,但是千里草原,运粮困难;” “兴和所(卫之下为所,在今河北张北),东北有凌霄峰,南有威远川,西有鱼儿烁,距离蒙古腹地很近,中山王、凉国公北伐都是走的这里。” “洪武二十年设立大宁都司,辖长城以北、西拉木伦河以南地区,西拉木伦河历史上被称为潢水,就是黄色的河的意思,契丹的上都临潢府就在潢水附近。所以这个地方是水草丰美、位置险要之所。另外西拉木伦河以北是三个羁縻卫,分别是朵颜卫、泰宁卫和福余卫。蒙古人称朵颜卫为兀良哈,泰宁卫为翁牛特,福余卫为乌齐叶特。这是因为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分别是以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乌齐叶特三部为主组成。” 齐德讲完之后,做了一个总结,用教鞭在地图上划了一条线。 “今上战略眼光极强,设立了塞外诸多卫所,在北平以北的防线上,辽东都司、大宁都司、开平卫、兴和卫、大同都司、东胜卫,形成了明朝最外围的一道防线,而且这些塞外卫所相互呼应,配合以山海关、蓟州、宣府、大同为中心的第二道防线是本朝的北部防线从点到面,形成了一个立体有效地体系,是本朝的势力范围向长城以北推进了数百里,充分的保证了内地的安全。再加上陕西都司的宁夏卫、兰州卫、庄浪卫、凉州卫、山丹卫、甘肃卫,构成了一条绵延万里的北方防线。” “大宁卫在喜峰口以北,其作用是屏蔽中协,若被蒙古突破则兵锋将直指北平,而喜峰口以南再无防线,若大宁卫失守,则蒙古骑兵很可能兵临北平城下。对于进攻来说,大宁是北征蒙古的右路,向北直达大兴安岭,向西则攻击蒙古东面侧翼,主攻佯攻作用明显,是北征蒙古重要的一环。西面是开平卫,处于这四卫最北方,深入蒙古最远,是打击蒙古的前哨,而兴和东胜则为我朝边防中路,攻防作用与大宁、开平相同。这四个卫所是个整体,不仅之间互相屏护而且对于辽东与河套也起到屏护的作用,若其中一卫丢失则整个体系效能将大打折扣,辽东、河套也将会直接面对蒙古骑兵。” “总体来说,目前我朝的北疆防线突出长城数百里,前出的各个卫所不仅作为进攻的跳板,还可以作为防守的楔子,起到预警的作用。长城一线的卫所对前突卫所提供后方支持。只要这些前突卫所不出问题,大明的北疆防护就没有任何问题,并且可以随时了解蒙古的情况,方便随时打击潜在威胁。” 耿璇抬手向齐德示意,问道:“齐主事,目前来说,似乎北疆防线没有任何问题了,可以这样理解吗?” 齐德摇了摇头说:“不是这样的,任何进攻和防卫都是以强大的军力作为支撑的,这些卫所都是历次北征对北元取得军事优势之后才建立和稳固的。如果我朝军力衰弱,而北元强盛,这些卫所就会被逐个拔除。另外,这些卫所前突到大漠,给养非常困难,主要是粮食。我朝承元制,粮食主要是海运到北方,每年海运数量大约在60-70万石,主要是为了供给北方驻军。举例来说,洪武二年巳酉,陛下令户部在苏州府太仓粮储三十万石,以备海运辽东。五年,命海运饷辽,岁七十万石。以后每年都基本是这个数字。海运极大的解决了北平、辽东的粮食、军械等物资的配给问题,但是海运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个是倭寇,他们和方国珍、张士诚余部勾结,对海上的运输安全有很大的威胁,所以今上屡次派遣水师征缴倭寇;另外就是海运的危险性高,每年都有风浪导致船只倾覆的现象,如洪武七年六月,定辽卫指挥使马云运粮一万二千四百石,出海值暴风,覆四十余舟,损失四千七百多石,溺死官军七百一十七人,马四十余匹,上为之恻然。每年几乎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皇上今年推动卫所屯田,提高粮食自给,待粮食自给之后,可能会停止海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