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五节 视事之始 (第2/2页)
明就成冤大头了。” “是啊,殿下,所以让他们退回吧,大明不接受朝贡。” “恩。”朱允炆在奏折上做了批示,让安南时辰退回。 ...... 过了一会儿,朱允炆发现一个辽东屯田的奏折,是兵部上的,朱允炆想了一会儿,对刘三吾说:“老先生,能否给我说一下辽东屯田的情况?” 刘三吾楞了一下,道:“辽东为燕京左臂,三面濒夷,一面阻海,山海关阻隔内外,亦形胜之区也。历代设置郡县,我朝尽改置卫,独于辽阳、开原设安乐、自在二州,用来安置内附夷人。” “目前辽东都司辖二十五卫、二州,辖区东起鸭绿江,西抵山海关,南达旅顺口,北至开原。”刘三吾走到舆图上为朱允炆指点了一下。 朱允炆仔细的看了一下,大致包括后世辽宁的大部,这块地方他很熟悉,包括抚顺、沈阳、丹东、锦州、大连和山海关,这是让他魂牵梦萦的土地啊...... “殿下,殿下.....”刘三吾发现朱允炆愣神了,不由得提醒道。 “哦,没事,孤知道了,我想知道辽东都司的屯田情况如何?”朱允炆晃了晃脑袋说道。 “辽东位置非常重要,如果蒙古南侵,辽东可以从侧翼进行攻击。但近年来,蒙古重心西移,辽东战事较少。这次茹尚书的奏折是希望修改站屯比例,之前是八分屯田,二分站守,想改为全部屯田。” “哦?辽东如此安定了吗?” “是的,自从洪武二十年盘踞金山的前元丞相纳哈出降服之后,辽东再无大的战事。我朝在东北设置了辽东都司。” “那辽东以北呢?” 刘三吾笑了笑说:“殿下,辽东以北我大明没有真正的统御,只是羁縻而已,也没有主事的长官和驻军,多为当地的女真卫所。” “为什么不驻军呢?” “殿下,这些地方过于寒冷,无法居住,而且蛮族众多,兵少不足固守,兵多则给养不足,且当地蛮族较为恭顺,故不驻兵,也无民事长官。” 呵呵,朱允炆有些不以为然,后世的东北土地肥沃,物产富饶,怎么会不适宜驻兵呢?而且这里后世崛起了满清,给中华民族造成了诉说不尽的伤痛,开国的屠杀和灭亡前的丧权辱国,间接造成了几千年来,中国的没落,甚至为东瀛小国欺凌。在前世战死时,他也忘不了那种绝望,那种落后的无奈,那种无助的痛苦...... “那么,老先生,你那边有辽东的资料吗?孤想看一下。” “这个老臣有一些,但是更详细的需要去五军都督府和兵部调取库档。” “好的,孤知道了,谢谢老先生。” 朱允炆让刘振去兵部和五军都督府调取辽东的资料,自己拿起刘三吾给的资料看了起来,边看边做一些笔记。 军户制度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能和当时战乱和鲜卑入侵有关。本朝的军户世代为兵,子孙皆入“军户”。卫所的设置确保了战时有足够的兵源作战,并且在承平时,也不会给国家增加负担,这其实在理论上非常完美的,只是苦了军户而已。明朝承元末大乱,边疆多为异族而少汉人,所以打下一个地方,朱元璋往往命令军队就地屯田,很快的荒凉的边地就变得富饶起来,当时全国有卫所四百多,开垦的土地占全国十分之一强,对繁荣边疆,巩固边防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做法如下:每个军士受田五十亩,官府给予耕牛、农具,教授种植,免租赋,亩税一斗,总计每军户负担为五石,其余为本卫所官军俸粮。朱允炆看到这里,感觉似乎军户的负担也不重啊,即使初期比较辛苦,但随着年限延长,积攒的财富会越来愈多,生活也会越来越好,其结果是基本能解决军粮自给,而又不影响战斗力,如一万军户就有五万石军粮。辽东都司官兵十余万,则会有五十万石的军粮,足以自给了。这个制度不错啊,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呢?因为明后期卫所军战斗力差是出了名的,另外还有大量的军户逃亡的问题,朱允炆想不明白,就去问刘三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