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五章 卫所,卫所 (第1/1页)
徐辉祖去陕西后,基于各方面的考虑,经朱元璋同意,朱允炆决定对武学官员、教员进行了大调整,齐泰任兵部左侍郎,何福任平羌将军,沐晟任后军左都督,铁铉任山东参政。综合了茹瑺、齐泰、铁铉、黄子澄等人的意见,决定让山东左参政陈迪担任武司业,左佥都御史景清为文司业,大理寺司务暴昭为主簿,密云卫指挥使平安任骑兵教官,山东济南卫指挥使盛庸为火器教官,大同卫指挥使陈质任步兵教官。这些人里朱允炆知道的只有盛庸和平安,所以朱允炆便召集这些人进行了面谈,比较满意,不由得感慨,开国之初,贵族还没有腐朽,平民也追求上进,所以文武双全的极多。另外由于武学的级别较低,陈迪、景清和暴昭的俸禄都有些下降,所以朱允炆征得朱元璋的同意,保留了他们的原有品级和俸禄,至于武学的职位评级,朱允炆无法调整,因为国子监的级别就是如此。 朱允炆经过这两天处理政事,逐渐明白维护如此大的一个帝国是多么的困难,工业水平的落后导致没有汽车等交通工具,也没有电报、电话等远程通讯的手段,从帝都传往北部的诏令,最快也要一个月才能往复,所以不得不给边疆将士充分授权,但这又让京师的皇帝担心边疆将士拥兵自重;再者西北缺水,粮食产量很低,在靠人力、畜力和原始道路的情况下,粮食运输也非常困难,所以自从唐以后,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关中无法建都,自然也失去了对西北支援的能力,导致五代以后,西北沦入胡人之手。大明建立,虽然努力拓边,但是也仅到嘉峪关而已,离汉朝的玉门关、阳光相隔有千里之遥。 所以朱允炆能想到的办法,分两步走,一是提高粮食产量,二就是提高军队的战斗力。解决办法就是保持水土,引进良种,使用化肥,发展火器,还有就是研究蒸汽机等等...... 朱允炆最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工学院,让他们用水利器械来碾碎矿石,生产化肥,让农学院进行测试;再有就是召集一群纺织匠户,让他们研究效率更高的纺纱、织布的机器;最后是兵棋方面,让火器工匠研究最原始的火炮和手榴弹,好在手榴弹比较容易制造,已经基本定型,火炮也在逐步实验。为此朱允炆专门指定了工作条例,给工匠极大的自主性,并提供重奖,王全这个工学院院长也逐渐找到了感觉,做事情越来越顺,工学院的人员也越来越多,从各地迁入大量的匠户,导致工部尚书严震直都有些不满,不过好在朱允炆承诺工学院的成果优先提供给工部,严震直才满意而去。 过了十几天,朱允炆在批阅奏折时,发现了兵部撰写的关于府兵和卫所的资料,待批阅完紧急的奏折之后,拿起这个资料详细的看了一下,发现写的很详细,唐府兵的资料主要来自新旧唐书的兵志,还有南宋陈傅良的《历代兵制》,卫所也总结是最近的资料。朱允炆看了三遍,对府兵制和卫所有了大致的了解...... 府兵制度,起于西魏而盛于唐,起源于游牧民族的出则为兵,入则为民的传统,当鲜卑人入主中原后,鲜卑人逐渐成为府兵,所谓府兵,就是隶属于军府的士兵。随着战争的升级和鲜卑人数量的减少,汉人也逐渐成为府兵,到隋、唐,府兵成为正式的军事制度。唐时,在关内外设六百三十四折冲府,关内道多达二百六十一府,上府兵1200人、中府兵1000人、下府兵800人,全国府兵共计60余万人,府兵从农民中选出,授以田亩,二十岁到六十岁服役,免除所有赋税,平时务农,战时出征,但武器、战马和衣食要自备。这种制度的优点是国家军费负担很轻,且将兵分离,没有拥兵自重的问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