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两百零九章:裴氏出路 (第1/2页)
面对“东拉西扯”的殷清风,裴寂一点有用的信息也探不出来。时隔多年,他再次尝到有求于人的滋味了。 他讨厌这种感觉。 裴敏提供的消息里,前十三年里的殷清风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才学才学没有、交际交际不会,除了一门心思的读死书之外,简直比普通人还普通。 可就在三年前,一切都变了。 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裴寂决定不能再这样绕下去了,他觉得自己再怎么试探也不会有太好的结果。 “贤侄,老夫虽然是奉命辅佐太子,但老夫唯恐太子对老夫怨恨有加。老夫已经年迈,只想替儿孙留些余荫,所以才求到贤侄门前。万望贤侄看在你我还有一点姻亲的情面上,帮老夫在太子面前说说好话。” “咦~~~不都说裴寂贪财吗?怎么对天竺就不动心呢?” 殷清风说道:“由清风婉转,不如舅父亲自东宫。以太子的度量和现在的时局,若舅父亲往必能得偿所愿。” 裴寂摇摇头,“若老夫不是一族之长倒也去得,最不至就是一身官职罢了。奈何,若太子以西眷子弟仕途为质,老夫免不得束手束脚。” “嘿嘿...” 殷清风心里一乐。 许敬宗是族长、武士彟是族长、刘仁轨将来也是族长,现在又碰到一个裴氏西眷的族长。这些人对到事关全族的事情,都会缩手缩脚。难怪不可一世的裴寂会弯下腰到他这里来呢。 不过,以裴寂的品性,真的在乎族内子弟的前途?恐怕还是为了他自己更多一些吧。就不信他如果旗帜鲜明的倒戈,李世民会不答应。这里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舅父当知八佾舞于庭的典故吧。” 裴寂磨了磨牙,“这小子又开始绕圈了。” 他点点头说道:“此语出自:“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殷清风道:“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这句话,舅父又想到了什么?” 裴寂暗自皱了皱眉,他不晓得殷清风又要胡扯还是拿这个典故做引子。他说道:“天子有天子的威严,诸侯有诸侯的规矩。天子的威严不容侵犯。” 殷清风道:“那...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时,为何那些学有所成之人不效忠于皇室而转投诸侯呢?” 裴寂心说:“这不废话吗?汉室大厦将倾谁不为前途着想?” 殷清风接着说道:“在清风看来,从周王室封建诸侯开始,一直到汉、到晋,历代都实行二元君主制。” 裴寂真正皱眉头了,“清风此言是何意?” 殷清风道:“周时,士效忠于卿大夫、卿大夫效忠于诸侯,诸侯再效忠于周王室。若诸侯置周王室威严于不顾,则其下的卿大夫和士心中更无周王室。 同理,汉武帝实行察举制后,被推荐者视推荐者为效忠之人。若推荐人与汉皇室有冲突矛盾,则被推荐者是站在推荐人一边的。 舅父认为清风说的对吗?” 裴寂心里一凛,“这小子的史学功底很深啊!前后两种相隔近千年的制度他都能联系到一起去思考,不简单!” 他想了想,“之前有九品中正制,现有科举制,不是已经取代察举制了吗?” 殷清风摇摇头,“清风说的不是制度,而是这种二元君主制依然存在与很多人的心里。” 裴寂没做声。他知道殷清风说的是实情。 殷清风说道:“经过三百年胡族的野蛮杀戮和东晋司马的灭亡,看似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消亡了,但是臣民不忠于君的想法依然固化在很多人的心里。 现在既不是两汉,也不是南北诸朝,现在是大一统的大唐王朝! 当今太子为一代人杰,锐意要将大唐治理成一个长治久安的王朝,他不可能对此等现状视而不见。所以...” 裴寂心惊的问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