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两百一十六章:长住于此 (第2/2页)
少生活情趣和装饰性。 汉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成时期,凤文化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较大发展。 从文化上看,独尊儒术、汉继楚绪和道家思想的弥漫,使汉代的精神文化中带有贵玉、崇凤的文化基因,这成为汉代玉凤纹流行的动因。 载,汉宣帝时“凤皇神爵数集”,鸟身“高五、六尺”。载:“建武十七年,有五凤皇见于颖川之陕县”。注引曰:“凤高八尺”。而据:“凤皇高丈二。” 汉代人所描绘的凤凰形体特征,有一个共同之处,这就是凤凰体型的奇大:由身高五、六尺直到一丈以上。 汉画像石墓中,墓门铺首之上所刻对称鸟兽,其鸟具冠展翼,若凤凰者,即取意于重明鸟也,认为她能驱退鬼蜮魑魅,故用以装饰拱卫墓门和龙纹一样。 这些凤鸟形体大方,挺胸展翅,高视阔步,气宇轩昂。汉代的凤鸟图案,充分流露出形象的动态与气势,处处表现出整体的容量感、线形的速度,以及变化的力量。 汉代的凤纹大都按不同的装饰物应用而采用适合的造型。 从风格特征上看,汉代玉凤纹既稳定了战国时期玉凤纹的典型特征,又在造型、纹饰上打破陈规,巧妙地将汉代的艺术风格渗透其中。具象凤纹稳中有变,多元并存;抽象凤纹大胆创新,更加写意。二者之间虚实相应、相辅相成。 东晋王嘉中记述:“尧在位七十年……有祗支之国,献重明之鸟,……状如鸡,鸣似凤,能抟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害...其未至之时,国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则魑魅丑类自然退。” 到了唐代,凤纹的造型更加“鸟体”化,许多铜镜上的凤纹都轻歌漫舞、生意盎然,充满快乐情趣。 成双成对带有本土神仙意味的“鸾凤”,嘴上衔着一条打有“同心结”的飘带或瑞草,和鸣祝颂,象征着美满幸福,这自然和辉煌的盛唐的物质文化生话息息相关,反映出歌舞升平的气象。 另外,从唐代头饰及敦煌佛窟中出现的凤鸟图案上可看到唐代凤纹进一步与人们的生活情趣相和合的现象。如女性头部装饰的金钗花冠上,凤纹以特有的丰腴的容姿,反映出时代的品味。 而宋代装饰艺术在观念形态上偏重寓意,凤鸟纹样便也多吉庆如意的民俗思想愿望和气息,如政和年间的“凤戏牡丹”、“百年好和”、“喜相逢”图案已渐渐地成为程式化的表现方式,凤凰寓意美好的内涵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发挥。 宋代凤纹比较清秀,比较写实细腻,喜用柔和的线条,显示怡然自得的情调。具体表现在凤鸟头上的冠是如意形的,嘴巴短粗,眼睛细长,长腿,散条长尾,每片鳞羽都细致地描绘出来。 明清时期的凤鸟又不同了。 这个时期的凤鸟是在朱雀和鸷凤的基础上,以鸟为原形加以变异的。长足蛇颈,嘴显然是鹰化,目光锐利,rou状雄鸡冠,孔雀状三翎巨尾。后来经过发展变化,又将雄鸳鸯翼侧耸立状羽毛附于凤的同等部位等,成为今天的凤凰形象。 在丝绸装饰题材有云凤、团凤、穿花凤等,并将他它们与吉祥的寓意联系在一起,以寄托美好的愿望。 在漫长的几千年里,凤与凰因为人们审美的变化,出现了不同的造型,但古人到底是根据什么才演化出来它们的呢? 关于凤凰所谓“戴德、负仁、报忠、挟义”之说,对此,中却有一种解释: “夫木行为仁,为青。凤头上青,故曰戴仁也。 金行为义,为白。凤颈白,故曰缨义也。 火行为礼,为赤。凤嘴赤,故曰负礼也。 水行为智,为黑,凤胸黑,故曰尚知也。 土行为信,为黄。凤足下黄,故曰蹈信也。” 据此,汉代经学家的那些神秘说法,就不过是以儒家的五行符号,对凤鸟身体各部不同颜色的一种描写罢了。即:头部呈青色,颈部呈白色,喙部呈赤色,胸、背部呈黑色,趾、爪呈黄色。 后人比较了一下鸵鸟与凤凰的异同: 一:澳洲鸵鸟脚部有三趾。足,趾古字通。这可以解释通三足乌的由来。 二:凤有五色,色彩以黑为主,亦区别不同种而间杂有灰、青、白褐、红诸色。而以黑、青色为主,故在古代又称作“青鸟”。 鸵鸟的色彩以黑为主,间杂有灰、青、白、褐、红诸色。 三:凤鸟体态高大,在七八尺左右。大鸵鸟成体亦高达二点七五米同样是七到八尺左右。 四:鸵鸟雌、雄体色不同。雄性苍青色。雌鸟则以褐黄色为主。传说中的凤鸟雄性为青绿色。雌性则为黄色,故称“凰”,凰者,黄也。 五:鸵鸟厚蹄可防止传热,使足部不致被热沙所烫灼。古中国人也认为凤鸟是一种“阳乌”和“火之精鸟”,更有凤凰涅槃的传说。 六:据动物学家报道,鸵鸟爱听音乐,对音乐节律有极高的辨赏力。并且极善于舞蹈。其日常行走步态,昂首阔步有如倨傲的绅士。而每到求偶期,雄鸵鸟与雌鸵鸟一定要进行长时间仪态万方的周旋舞蹈。因此我认为,鸵鸟也正是传说中那种“自歌自舞”的“五彩凤鸟”。 六:考古发现。 内蒙古阴山—狼山地区、阿拉善旗地区发现大批史前原始岩画,其中就有鸵鸟形象的岩画。 从古生物材料看,鸵鸟及鸵鸟卵的化石,在中国的古地层中具有广泛存在。例如著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不仅出土过鸵鸟蛋,而且发现过鸵鸟腿骨化石。 据古动物学家报道:“鸵鸟是我国北方更新世晚期地层中最丰富的化石种之一。鸵鸟蛋化石遍及于新疆、甘肃、宁夏、青海、陕民、内蒙古、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北京等十二个省市自治区。已经发现的完整的蛋化石,至少有七十处。有蛋片化石的地点不下上千处,可以想象当时鸵鸟之繁盛。在我国北方,几乎所有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都有鸵鸟化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