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三十五章:宾主辩论 (第2/2页)
何来折寿一说?” 马周的不解让殷清风很头疼,但是为了拉拢这个盟友他只好搜肠刮肚的将五脏六腑各自的功能讲了一遍。 马周听完,沉思了半天说道:“周虽不涉猎医家的典籍,但二郎刚才的言语周是信服的。可...真的要戒酒不成?” 吕才这时插嘴了,“小弟曾读过,里面收录了十八卷和三十七卷。如果兄长有兴致的话,小弟盼与兄长探讨一二。” 马周摇摇头,“周愚钝,只读、、......之前本以为凭心中所学可报效君王,可见到二郎之后,周只能感慨‘珠玉在侧觉我形秽’啊!不但能...” 殷清风打断了马周接下来的表扬,“当不得兄长夸耀。不知兄长如何解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马周精神一震,“孔圣之意是:学习与思考是相辅佐的,缺一不可,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 “小弟也赞同孔子所提倡的这种读书方法。那请问:怎样才能确保所学的内容为切实有用的真知呢?” “这...”马周一时语竭。 “小弟认为,实践检验真知。只有具体的去做,才能验证出不管是古人先贤的理论还是我们心中所想的内容是否是正确的。” 马周陷入了深思好久之后恍然道:“这就是二郎昨日带周去查看山下农庄的用意?” “是。庙堂之上的臣子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地方上任职后屡获升迁而止,一种是君王直接任命的。兄长认为何人更有才华更能辅佐好君王...” 历史上马周直接被李世民看重并在一年后让他当上了监察御史,后累官至中书令。也就是说,马周始终做的是政客型官员而不是实干型官员。 政客型官员不一定有能力成为一个实干型官员,同样,实干型官员不一定具有足够的智慧成为政客型官员。 殷清风不知道马周能不能成为一个实干型官员,但既然他想与马周结盟,就必须要让马周认同他的做法。马周不必非要去地方上任职,但马周的价值观或者说认知必须与他的趋同,否则如何有结盟的可能? “...当然,这两种人的能力不一定孰高孰低,但想要更好的辅佐君王,就要对国计民生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小弟做不到在庙堂上侃侃而谈,只能俯下身去做些具体的事情。” 殷清风言论又一次引起了马周和吕才的沉思。 在古代,上至君王下至黎民都有一个共识:书读得多了就能当官。 获得官位之后怎么当好这个官呢?当然是他们负责张嘴指挥,下面的吏胥负责跑腿落实。从来没有哪个官员认为自己应该懂得具体的农桑稼穑、应该懂得税收运输等等,把经史的书籍读好就行。 “再次铭谢二郎的教诲,周这就回乡准备参加科举。若有幸中举,当会泽惠一方百姓!”说完,马周起身就要往外走。 殷清风一愣,下意识的拽住了他,“等等!” 等马周停下里后,殷清风也才意识到原来马周跑偏了剧本。他对马周的性格只能报以苦笑,“兄长,小弟并非此意。” 马周回过头不解的问道:“难道二郎不是让周将心中所学付诸你说的那个实践吗?” 殷清风赶忙一拱手,“兄长且坐下,让小弟慢慢道来。” 马周也不回礼,坐下后,“周也不想离去,这一二日每听二郎的言论周都深受启发。” 殷清风见他不走了,心中暗舒了一口气,“在兄长看来,为官者何为重?” “上报君王下泽黎民。”马周给出一个标准答案。 “具体如何去做呢?” “本来周也有腹论,现在周更想听二郎之言。” 也不知道是马周谦虚了还是狡猾了,殷清风也没有客气的说道:“出任地方,当然要考虑如何因地制宜的惠泽百姓....” “等等,能讲讲应该如何因地制宜吗?” 殷清风没想到马周会做出如此举动,这非常非常不符合古人的礼仪,但他又能如何。不过这也是好事儿。 “从‘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就能看出,在制定国策尤其是关乎农桑的时候要考虑不同地域的差别,不能一概而论。具体的说:若以关中的标准去征收江淮等地的农税,要不就是农税收少了,要不就是让江淮等地的民众负担更重了。” “唔...”马周点点头,“二郎接着说刚才的话题。” “...但是出任中央,为官者就要考虑一国的发展方向与具体问题。” “一国的发展方向...二郎昨日说的扩大疆域算是发展的方向?” “算是其中的一个问题。” “能说说二郎心中还有何种计较?” “比如农桑、比如教化、比如交通、比如税收....” “又以何为重?” “并重!” “并重?” “独木不成林,涉及到百姓的吃穿住行、子女教育、婚配、就业等都算是国之大事。一地百姓不宁一地百姓造反,一国百姓不宁一国百姓造反。为官为君者,既要想着百年之计,又要考虑到当下的百姓是否能吃饱穿暖、心情愉悦。” “吃饱穿暖也就罢了,这心情愉悦...哦...周明白了,二郎继续说就业是怎么回事。” “就业就是做一个有收入的事情。‘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里面的壮有所用,兄长如何理解?他们除了出仕、务农还能做什么?” “...百工、经商?” “中提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可是到了西汉的时候,解读为:“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商与商言数。”时至今世,若以兄长而论,兄长愿为哪一民?愿做工与商吗?” 马周摇摇头,“不愿。” “子所不欲勿施于人。工与商的地位现今的如此低下,可是这天下能缺少了他们不成?” “这与就业有什么关联?” “小弟绕了一圈子,是想废除四民不平等的现状。只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