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_第二百七十四章:一路东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七十四章:一路东去 (第2/2页)

思的殷清风开始找人询问风圣庙的所在了。

    风圣庙的门前有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着:开皇八年文帝下令修建,钱百万贯、役五千人、费时两年而成。

    庙内的石碑上记载着风后生平的事迹,最着重的则是风伯帮助黄帝与蚩尤争夺运城盐池的战争。

    这段记载说出了这场战争的本质:表面上或大多数人在传颂的是黄帝战胜了九黎之民,将自己的地盘扩大到了中原地带。实质上是蚩尤没盐吃,跑到运城这里抢盐的。而盐在当时作为最稀缺的资源,谁都离不开它。

    盐是人类维持生命必须的食品。

    在猿人向人进化的过程中,盐对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

    原始时期,人类的祖先为了自身的需要和发展,总是向有盐蕴藏的地区聚集,休养生息,从而形成部族群落。

    黄帝与蚩尤、炎帝之间的战争结束后,黄帝不仅更为牢固地继续控制运城盐池,而且使黄帝族与炎帝族、蚩尤族得以融合。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说:“黄帝族与炎帝族,又与夷族、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称为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的初步基础。”

    各部族融合,把轩辕黄帝推到了“华夏始祖”的崇高地位。而运城盐池在这一伟大融合过程中,为促进华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黄帝之后的尧、舜、禹都在河东地区建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运城盐池附近。

    国外历史学家认定,中国最古的文明,实兴起于山西南部的河东盐池附近。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经济基础正是盐。

    中国商业的起始亦和盐密切相关。就是以后的历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在相当以致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河东盐业活动的影响。

    河东盐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之前殷清风受到了某本的影响,以为大唐初年时老百姓要吃什么醋布来代替食盐,可是他真正的查看了历史资料才知道,就算是在隋末战乱期间,这盐就没缺过。

    他现在有机会到了大唐,他还真去了解了一下食盐的价格:每斤五文钱,这还是他进行货币改革之前的价格。

    看到这价格,他笑了。他不明白那些写历史架空的人,咋就不好好看看资料就写书呢。

    出了风圣庙,殷清风就打算在河东道的治所蒲州休息了。

    唐朝两建中都,蒲州为六大雄城之一。

    行到一半时,殷清风缓缓的收住了马缰。

    阚陵等人顺着殷清风看的方向望去,除了山石树木之外什么也没有,本来还以为出了什么意外,一个个的都处于戒备状态。

    若有所思的殷清风回头吩咐道:“你们四下分开找人去问问,这长山石上的树木的名称。”说着,他向那些树木指了指。

    几个侄子相互看了看,分出四骑向远处驰去。

    能在山石间存活的树木并不多。黄山上的奇松并不能和眼前的这些树相比,这些树完全是生长在山石之间的。如果可以大量种植的话,对于中国这种石灰石遍地的国家来说,就这个保持水土的作用那可是巨大无比的。

    东面归来的韩成峰向殷清风禀报说:“叔叔,那个老农称这树为檀树,说什么坎坎伐檀兮,再多了他就不知道了。”

    这家将一说,殷清风便想了起来,这树应该是青檀。

    殷清风不知道青檀与紫檀有什么区别与联系,但是他知道这青檀的确是宝贝:它的树皮纤维是制作宣纸最佳的材料种子可以榨油板材可以做家具或其他细木工用料。最主要的是它们可以在石灰石地区顽强的存活。

    一般有大量石灰石存在的丘陵地带,都只能长一些低矮的灌木。这些灌木的根系并不发达,一旦雨水过大,水土可能就会流失,这也是历史上很多河流消失的原因之一。

    既然知道了这是青檀就好办了。只要秋天来收果实就好了。

    在休息一晚后,殷清风带着众人向东行去。

    殷清风去的目的很简单,因为他现在很尴尬。他尴尬的是自己没有私章。除了有一个蓝田县男的官印,没有私章是多可耻的事情啊。对于喜欢装13的殷清风来说,这绝对是件没面子的事情。

    拜殷清风在现代里那个堂姐夫所赐,他知道这运城一带产鸡血石,但具体哪里产,那姐夫也不清楚,反正有就是了。

    鸡血石最早的记录应该是明朝,受到热捧应该是满夷殖民时期。其质地细腻、色彩晶莹,让经常观看华豫之门殷清风很是惦记。现在有机会自己能弄上几块,他当然不会错过了。

    但问题同样很麻烦,因为他不清楚在唐时鸡血石有没有被人们注意到。如果有还好办,大不了直接买下。如果没有,那就只能拿钱悬赏了,总不能他自己撅屁股去挖石头吧?

    行至没多久,前面一群人敲锣打鼓的好不热闹。本来殷清风想绕过去就算了,可是他无意间看见了什么,于是示意众人下马。

    这些热闹的人群在祭拜关圣人关羽。

    殷清风向旁边的殷良等人问道:“你们可知道关羽关云长?”

    几个人一起摇了摇头。

    他们的回答并不奇怪。相传在关羽遇害后两年,荆州那边就有人修建了一座纪念关羽的祠堂。刘备帅军为关羽报仇的时候,就去了这祠堂拜祭。后来那祠堂附近来了一些秃头打算建立庙宇,于是就假托关羽显灵来获得民众对于庙宇修建的支持。

    后来道教把关羽请进了他们的道观里享受香火,秃驴们不甘心,也把关羽请了进去。因为道教讲究个人成仙,所以关羽在道观里享受的香火并不多。但秃驴们不一样啊,没事儿就到处说法并整个显灵什么的。

    也就是说,关羽之所以被神化了,完全是那些秃驴的功劳。

    至于关大胡子怎么成为武财神的,殷清风并不清楚。不过他知道,如果等到自己把三国演义写出来之后,这关羽想不当“红”都不行了。

    因为在关帝庙耽误了一阵子,等殷清风等人到了后世的平陆县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在旅肆里沐浴一番后,殷清风等人来到前面用餐的地方坐了下来。

    等吃完饭了,殷清风让那个店里的伙计把这里的掌柜的叫了过来:“掌柜的,贵姓啊?”

    “不敢,小的贱姓刘。”

    “看你这年岁,这邸店开了多久了?”

    “回小郎君,这店开了才五年。”

    “可是本地人?”

    “是,小的祖辈八代之前就在这落地生根了。”

    “哦那刘掌柜的对这蒲州可算熟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