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_第三百 零一章:三谏太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 零一章:三谏太子 (第1/2页)

    东面的门上挂着“参谋部”的字样。

    “部”虽然有很多解释,但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三省六部制。

    正是这样的联想,这些人齐齐的看向李靖。

    李靖推开房门,将众人引进屋内。

    前面进去的人立刻就发出了惊讶声,后面的人急切的想知道前面的人看到了什么。

    屋内除了桌椅板凳之外,只有两样东西:桌子上的长安城的沙盘和墙上一副长

    安城的舆图。

    舆图是古代地图的称呼。

    舆的意思是车的底座,用来承载物体的,因为地图上载有山川、城镇、四方地

    物,所以古人就把地图叫作舆图,把地理学叫作舆地学,甚至把看风水叫作勘舆学。

    现代的中国,大致有三个地方有着详尽的地图。

    第一是部队。分散在海陆空航天导弹等各部队手里;第二是地质局。没有地图

    还搞个毛线的地质勘探和测绘啊;第三是人防办。各地人防办的地图不但标注了有

    可能遭到来自何方的海陆空的打击,还有向何方疏散居民的地图。

    但古代中国的地图只能是皇家来掌握。如果私人绘制和收藏地图,结果只有一

    个:以谋反罪处理掉。

    虽然地图只能是皇家来掌握,但有权利观看过地图的人肯定不少。

    在场的人不是没看过地图,而是没看过这种形式和详尽的地图。

    墙上的地图同样是长安城的地图。

    这幅长安城地图,除了宫城的部分是空白外,城内所有的内容都被标注了出来。

    城墙多宽多高、每个坊区有多少住户和人口、每个坊区水井的位置、各个显贵

    住在哪个坊区、坊区与坊区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总之,任谁看了都会得出一目了然的评语。

    古代地图的通病是,注意大的方向而忽略局部的细节。这种情况,直到宋朝时

    期才得到改善。

    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南宋时期的显示,该图无论是艺术性还是科

    学性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比如对黄河、长江的表示,与今天相似度很高。

    与是正反面,成图的时间略晚,风格明显不一,科学性跟美

    学性略低。它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新疆方向,楼兰、鄯善、莎车、碎叶、葱岭、疏勒

    河……还有一个证明主权的大唐安西都护府,都刻画得非常情楚。

    除了细节之外,现代人熟悉的公路线、代表不同人口规模的城市的那种圈圈、

    不同行政区的界限等等,在古代地图都很少或得不到体现。

    蛰伏地图除了标志出长安城内的细节,在几个城门外还有几条线,上面分别标

    注去陈仓、兰州多少里、去灵州、潼关、襄阳、益州有多远等等。

    当然,这些里程数都是李靖等人提供的,与实际里程数会有一定差别,但殷清

    风只想通过这个来表达某种意图而已。

    李靖介绍道:“淮阳侯借着修建城内水渠的机会,测量后与吕博士和阎立德尚

    衣奉御绘制了这幅城区图。

    这幅城区图以战争的角度来说,意义并不大——除非有敌人攻进长安城,然后

    守军依靠每个坊区进行抵抗。

    但淮阳侯向太子显示的是,以后大唐的作战地图要以这样的形式来绘制,然后

    大唐的将军们可以根据这样详尽的地图来制定各种作战计划。”

    李靖虽然表达清楚了,但有些人还是不理解这与参谋部有什么关系。

    李靖继续说道:“现在,这墙壁上只有长安城的舆图,未来,这里不但有大唐

    境内各州县的舆图,还要有外邦外族的舆图。

    假如这里有一副吐谷浑的舆图,殿下和诸位就可以通过观看舆图来了解哪里是

    关隘、哪里是河流、哪坐城池有多少敌军、哪片区域是产粮区哪里是游牧区,甚至

    还知道哪里有什么矿藏等等。

    一旦殿下知道这样的信息,就可以以此来选派出征的将军和统帅多少兵卒出

    征,又分几路出击等等”

    修文馆里也有外邦外族的地图,但都没有李靖说的那样详尽。可是真的能

    绘制出这样的吗?

    大唐内各州县的舆图绘制再详细也只是有利于治理,难道大唐境内还会有战事

    不成?那外邦的舆图怎么绘制?除了派人——派很多懂得测绘的人出去才能得到哪

    些信息并绘制出来。

    李世民代表所有人问出了这个问题。

    李靖道:“臣自幼学习兵法,这些年又征战不断。这次殿下委任臣为学院祭

    酒,臣在苦思如何办好这座学院的时候,将过去的种种经历加以总结。今日,臣欲

    向殿下奏请关于兵部改制的谏议。”

    “兵部改制?”

    其他人差点儿没炸锅了。

    李靖在军中在朝中虽然德高望重,但他谏言要改制兵部,在他们看来好像也太

    大胆了吧?

    李世民微微一怔,立刻就想到了殷清风。想到了殷清风,再联想到李靖他们这

    段时间与殷清风的交往,他百分百确定所谓的李靖有什么谏议,不过是殷清风的想

    法,最多也就是在殷清风的想法基础上加以改进罢了。

    他忍住去看殷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