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藏春秋_第 二 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 二 章 (第1/1页)

    每当逢集的日子,老板半夜就叫醒伙计,他们把屋里屋外打扫的干干净净,一早就把开水烧好,在桌子上摆好墨子酥、金枣、大饺子、油条各种糕点,等客人来了,在盏子里放上自己家制的桂花茶叶,倒上开水,那才叫个香啊。

    赶集是我爷爷最大的事,因为这天他不干农活,可以穿上他节日才穿的蓝司林布褂子,带上一点自己的农产品,特别是带上他自己认为非常值得骄傲的大儿子正茂去赶集,每遇到认识不认识的他都点头问好,以期人们回赠一个羡慕的目光。同时带儿子出去见世面,见见人,也是历练他,爷爷有点文化,懂得“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他以各种方式潜移默化的教育大儿子,不会错过任何对他有影响的机会。

    大伯已到舞勺之年,1.59米个子,不胖不瘦,瓜子脸,浓眉大眼,一根盏子口粗的大辫子拖到屁股后。辫梢扎着我奶奶亲手织的大红蚕丝带,三寸长的须子伴着发梢随微风飘逸,头上戴一顶黑色圆绅士帽,浅蓝色的司林布长衫,腰间系一根葱绿色真丝带,带节在前右方,便于解带宽衣。这是节日、走亲戚、赶集、会客等场合的打扮。

    第二天就是赶集了,爷爷晚饭后叮嘱奶奶明早别忘了叫醒茂,不能惊动其他孩子。其他孩子知道了,也闹着要去。在家里,老大享有很多优惠政策。新衣服要给老大穿,好吃的要给老大吃,等等。其他人只能穿旧的,吃剩的。有句民谣说得好,叫“新老大,旧老二,补补衲衲是老三。”

    清早,天刚蒙蒙亮,爷爷和大伯就起床了,穿上节日的服装,爷爷蹑手蹑脚地到厨房舀了一瓢水,轻轻倒在两边门臼里,这样开门就不会有声音,不会惊醒其他人,他们放心的出门了。爷爷手上提一点货走在前面,大伯得意洋洋地跟在后面。乡下有规矩,儿子没到弱冠之年是不超父亲前的。但儿有十六母不上前。出门几步,刚转屋柺,遇上邻村王大爷,爷爷撩开嗓子,

    “老王赶早集啊!”

    回道,“是呢,姜二爷。你也早啊。瞧,大少爷也来了,多帅气噢!”

    “哪里哪里。只是个土娃。”爷爷口头是这么说,心里象吃了蜜。大伯忙接一句,

    “谢谢王叔夸奖。”

    这是礼节,如果不接一句,别人会说你不懂事,不尊敬他。和老王结伴三人同行,岔路口来了叶家老小,挑一担柴禾,爷爷笑迎路边,

    “叶老爷今柴禾好,准卖好价钱。”

    叶家老小用手巾拐擦了一下汗,

    “二爷早,还是你识货。瞧我眼拙,几日不见,大少爷又长高了,真出众,将来定有出息。”大伯上前一步,

    “谢谢叔。”

    爷爷把手一伸,“小爷先请,你挑担子。”

    边走边聊时间过快些,不知不觉到了市场,人声鼎沸,熙熙攘攘,鸡鹅鸭只,猪牛马羊,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芝麻绿豆花生,玉米土豆地瓜,犁耙风车斛,桌椅板凳床,土布棉纱鞋袜,干柴荒草刨花,有的是货币交易,有的是货货交易。“鸡蛋换盐两不找钱”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张家有米无柴,李家有柴无米,他们就以米换柴,以柴换米,特别是用鸡蛋换东西的为最多。人们的叫卖声,动物的嘶鸣声,交相辉映,此起彼伏,一片生机,市场非常繁荣。

    爷爷只带了一点时令鲜蔬,很容易脱售。他意不在销货,重要的是带大儿子去喝早茶,吃早点。爷爷在路牙边找了一个地方,把带来的东西往地上一放,顺手从前腰带上解下白銅水烟袋窝子,将烟丝捻成一个团,装进眼袋窝,用纸枚把烟丝点着,得意的抽着。大伯在旁边站着看着,心里在帮父亲算账。不到10分钟,爷爷的货就卖掉了。爷爷将水烟袋窝往腰间一挂,双手往后一背,哼着小调,迈起稳重的步子走在前面,大伯提着两个空蓝子跟在后面。赶集的大多数都是当地人,与爷爷熟,一一的都点头招呼着。

    父子俩来到茶馆,老板见二爷来了,赶紧迎上去,把脖子上搭着土布巾往下一拉,拿在手中,左手一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