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33|黄文近况(二) (第2/2页)
这位,此乃我的军师赵德言先生,他同你一样是汉人。” “见过可汗,见过赵先生。”黄文规矩作揖。 见那个叫赵德言的文士从始至终面无表情,黄文不敢将视线过多放在他身上。三人坐定后,黄文率先开口道:“屡遭磨难,我前几日竟做出那等颓废的样子,让可汗见笑了。” 颉利同情地看向黄文,“我若是你也会如此,都怪那李穷鬼过河拆桥,你们博陵崔氏历代都没少为汉人做贡献啊。” “多谢可汗理解,可惜我们没遇到您这样的仁君。”黄文眼中蓄泪,感激地看向颉利,好似这一句认同的话给了他十足力量。 等的就是这句话,颉利可汗哈哈大笑着冲赵德言使眼色。赵德言轻颔首,转而对黄文说道:“郎君既是博陵崔氏贤才,我有一个问题想要请教郎君。想必你对草原局势已有了解,你觉得可汗该怎么做能对他最有利呢?” 黄文并未直接答复,而是皱眉思索起来。这个问题很难,他还未摸清颉利的想法,也不知赵德言是何种程度的谋士,若回答不好转眼就是杀身之祸。 好在黄文此人鬼主意比较多,他目含崇拜地看向颉利,“大唐与突厥各有各的好,只是我觉得大唐的集权制要胜过突厥如今的治理方式。很多部落首领太过平庸,然而这样的人却拥有太多权利,若能越过这些庸人统一听可汗的指令,我想突厥百姓的生活会更好。” 这种回答很巧妙,哪怕颉利或赵德言知道突厥并不适合过于集权,也只会把他当成崇拜者或溜须拍马的庸才罢了。哪怕结果是往后会走弯路,却也不至于丧命。 “好!博陵崔氏果真名不虚传,郎君与我和军师想到一块儿去了!!”颉利可汗激动得直拍案。 一直面无表情的赵德言面上也有了笑模样,他端起酒碗对黄文说道:“郎君不愧为崔氏贤才,我敬你一碗酒。” 黄文连忙端起酒碗回应,口中蹦出一串谦虚之言。不知是不是自己多心,黄文怎么觉得赵德言夸奖他时颇有讽刺的意味呢。无论如何,此人能以汉人的身份在突厥混到如今地位,必然要小心提防。 颉利畅快地笑完,直视黄文认真问道:“崔郎君以后有什么打算?不若留在突厥为我做事如何?” 黄文起身大拜,“愿凭可汗差遣。”还以为得来回吹捧试探几次才能如愿呢,没想到颉利可汗居然是个如此爽快的人。 走到这一步一切仍在计划中,黄文处事十分小心谨慎,他此后皆跟在颉利和赵德言身边多看少说。期间,杨谐之女义成公主得知颉利又请来一个汉人幕僚,还特意宴请过黄文。 按突厥习俗,颉利可汗继位后娶义成公主为妻。这个女人曾是颉利的后母、后来是嫂子、现在是妻子,黄文很好奇颉利对她是什么样的感情。作为一个女人,义成公主的遭遇很让人同情,只是想到她怂恿颉利以报答隋皇室为由劫掠汉民,黄文内心便想对此人除而后快。 除了赵德言依然给他怪异的感觉,黄文在突厥的生活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实诚汉子遇到他这样的人分分钟就给忽悠懵。本以为要往外传递消息十分难,没想到墨家的商队竟在草原上混得很开。 黄文再早熟也是个未婚小郎君,先顾着正事给老师写信,将重要事情交代清楚。然后就开始可劲给未婚妻写情话,就怕对方担忧思念。那墨家商队管事拿到信时也一愣,他真没见着过传密信写这么厚一摞的,难道这位郎君发现很多机密? 某人当晚就后悔了,暗怪自己刚脱离险境就失了分寸。以他对老师的了解,看到信封厚度的对比必然要在心里给他记小账。还有一个比一个难缠的师兄们,他似乎只在给老师的信里,对他们集体问候了一句。估计等他回去,这事儿也是一笔帐。 除夕夜,去年是在南山过的,没想到今年竟来到关外,真是世事难料。黄文穿着毛皮大衣,拿着酒壶在帐篷外对月思想。不知老师在做什么,师兄们回家有没有捣蛋,未婚妻的身体是否已经康复,还有一直被他sao扰的岳父大人身体安康否。 “崔郎君在想什么,可是思念族人了?” 黄文吓得一抖,这个赵德言总是来去无声,害他连做梦都要小心翼翼,生怕说梦话的时候对方突然出现。黄文扯出一个难看的微笑,回道:“确实如此,不知他们要如何过年。” 赵德言拍了拍黄文的肩膀表示安慰,一句话都没再说便飘然离开了。黄文看着他的背影欲哭闻泪,内心嚎叫盼望老师早日传递消息过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