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4.选后 (第1/1页)
随着对大明的了解程度加深,朱皇帝直接摆出了一副老子就是昏君,从此早朝也不上了的态度。早朝这种到了明中期开始就几乎只有仪式性质意义的玩意,朱皇帝老早就不乐意去了,想通了很多事情之后,自然就懒得再去。 朱皇帝也在逐步接近着某些文人笔下的标准昏君形象——早朝不上,多数政事不管。好吧,由于朱皇帝免了辽饷,不放纵太监,放权内阁,仅仅只是和部分文官起了点小冲突,在多数大明文官眼里,正在“垂拱而治”的少年天子还是很圣明的,一点点小毛病无关紧要,只有少数指望卖直求名的言官在追着朱皇帝骂。 大明皇帝其实是把皇帝和宰相两个职位一起兼任,朱皇帝从登基起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有多么坑,他又不是朱八八那种铁人工作狂,根本就没有处理如此多的政务的精力,只是为了学习政务,亲自关注内阁对每大部分奏疏的处理,他都觉得脑袋疼。 几个月的执政生涯,再加上最近一段时间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之后,朱皇帝是越发确信大明已经彻底朽了,不来场彻底的大清洗,这个国家就不会有任何希望,换朱八八来也一样治理不好。于是,他就十分干脆地把杂事和不是太重要的事务都交给了内阁。 对于那些追着自己骂的文官,朱皇帝实在懒得去搭理他们,这不是说他脾气有那么好,只是不想给这帮人从自己身上刷声望的机会,明面上的惩处是没有的,不过他们的名字都被他用小本本记下了,这帮人想升职加薪这辈子都是不可能的,只要他们能活得够长,也有的是秋后算账的时候。 进入四月之后,大明第十界超级女生大赛,不,是皇帝选婚这件大事也进入了尾声。朝堂上相当一部分的注意力,也随之转移到皇帝大婚这事上。 朱皇帝原本就一直把这事拖着,一直找不到解决辽东问题的方法,他实在没什么心情结婚。最后礼部和刘太妃催得急了,他才有些不情愿地听从了便宜祖母和文官们的意见。 万历驾崩时,他的正宫皇后和泰昌帝他娘都已经死了,无争议的太后人选不存在,按地位排序太后印玺本应该是郑贵妃的,可泰昌帝和大臣们当然不可能容忍郑贵妃掌管太后印玺,争国本这事郑贵妃这倒霉女人虽说是被动卷入,但卷入了就是卷入了,福王这个因素谁也无法忽视,太后印玺自然轮不到郑贵妃。完全不受宠的万历刘昭妃这个性子温和又没有儿子的女人,就十分幸运地住进了慈宁宫,掌管了太后印玺,泰昌吃了红丸之后她很快又升了一级,手上的太后宝玺也变成了太皇太后宝玺。 这位刘太妃,现在的地位是捡来的,所以很清楚自己的分量,基本不会插手皇宫内的事,人性子也很温和。在皇宫这个所有人见了皇帝都矮一头的地方,也只有这位老太妃可以相对平等地与皇帝说说话。所以朱皇帝倒是挺喜欢和这位便宜祖母聊天,请安问好十分频繁,刘太妃也是皇宫里少数能皇帝把话听进去的人。这一次选婚,不是礼部的官员找上了刘太妃,大婚这事还得被拖下去。 没什么心情大办婚事,也不想给民间造成困扰,之前朱皇帝就给礼部下了道圣旨,要求选淑女这道程序务必从简从快,怎么省钱怎么搞,绝对不要按往常的例子那样扰民。 朱皇帝当时心情不好,没有详细地去关注了解,胡乱地钦点了司礼监里年纪最大的秉笔太监刘克敬总理选婚之事。对宫中大太监们不了解的情况下,他当时是觉得将死的人,会稍微靠谱一点。现在证明,这位这差事办得还行。 他还发现,与一般人家不一样的是,皇帝大婚,还得上“理论知识课”。之后,宫中会选出八名俏丽而年龄稍长的宫女,作为朱皇帝的“司门”、“司帐”、“司寝”等,掌管那啥事务,为他充当那啥生活的参谋顾问,他看着哪一位顺眼,陪他“实习”一下,让他积累经验,这些宫女中与皇帝实习过的,以后可以封个选侍。 对于古代人拿着那种图教的理论知识,朱皇帝是不屑一顾的,他早就身经百战了,见得多了,哪里还需要学。 这八名妹子年纪比较大一点,和那些候选的幼齿完全不一样,按照要求,他选了个看起来最顺眼的陈姓妹子,实践了一番,然后很惊讶地发现,自己这身体貌似很强大,很持久,很给力,第一次持续时间都比原来最长的还要久一点。 皇帝选后,再怎么从简从快,都得按一定的规矩来,一样是搞得声势浩大。第一阶段是海选天下十三到十六岁的淑女,选出约人数高达五千名的淑女来到京师。在京进行初选、复选和终选等复杂过程,最终才能确定后妃人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