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全球_第三百八十八章:战西北(二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八十八章:战西北(二十) (第1/2页)

    移民全球正文卷第三百八十八章:战西北公元1403年春,时年67岁的跛子帖木儿在扫荡了整个小亚细亚半岛之后,达到了他事业的顶峰。至此,他已经连续征战长达6年之久,在半个亚洲大陆上散布着灭绝人性的恐怖:1398年,他从自己位于乌兹别克的首都撒马尔罕出发,进攻北印度,屠德里;1399年在伊朗;1400年在土耳其;1401年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屠巴格达和大马士革;1402年回到土耳其,在7月20日的安卡拉会战中俘虏了奥斯曼土耳其苏丹巴耶西德。很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首都布尔萨——这座由汉尼拔设计的千年古都也沦陷了,少数土耳其人靠着希腊海员的帮助才得以渡过达达尼尔海峡,逃脱被屠杀的命运。

    欧洲人有理由为他们未来的命运担忧:6年以前,奥斯曼土耳其骑兵刚刚在保加利亚重创了神圣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与法国联军,被公认为当时欧洲最优秀的军队,可是帖木儿却在一天之内就把它杀得全军覆没。非洲人也有理由为他们未来的命运担忧:一个世纪以前,埃及马木留克骑兵曾经在巴勒斯坦全歼过当时所向披靡的蒙古远征军,可是帖木儿却在一年之内就把它痛击过两次。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所建立的四大蒙古汗国,现在已经有三个臣服于帖木儿,而剩下的一个元帝国也早就自行崩溃了,只剩下一些互不隶属的部落在蒙古高原上互相争斗。自从开天辟地以来,地球上还从未有过帖木儿这样强大的武装力量。这个冒称为成吉思汗后裔的突厥跛子无论是向欧洲还是非洲进军,似乎都将势如破竹。

    可是帖木儿突然撤退了,留下惊魂未定的土耳其人和埃及人去恢复他们的故土。原因无他,在地球上的另一侧上发生的意外事件,正猛烈地刺激着他的神经。他要回去圆一个梦,一个他已经做了半个多世纪的梦。经过一年多且战且走的山地行军,他在公元1404年春夏之交返回了自己那金壁辉煌的首都撒马尔罕。帖木儿当然知道,有客人已经在那里等他多时了。

    这位客人是来自遥远东方的大明使节。他此行是为了向帖木儿催收已拖欠了明帝国多年的贡赋。而帖木儿就在大庭广众之下指着他的鼻子说:“你们的猪可汗叛父害侄,是一个大混蛋!我现在要去讨伐他!”显然,帖木儿懂一些中文,他知道汉语里“朱”就是“猪”的谐音,所以才管明成祖朱棣叫“猪可汗”。

    帖木儿第一次向明朝纳贡是在公元1387年,“洪武……二十年九月,帖木儿首遣回回满剌哈非思等来朝,贡马十五,驼二。诏宴其使,赐白金十有八锭。自是频岁贡马驼。二十五年兼贡绒六匹,青梭幅九匹,红绿撒哈剌各二匹及镔铁刀剑、甲胄诸物。”不应忘记,陕西和甘肃直到1387年才真正纳入明帝国的版图,“太祖欲通西域,屡遣使招谕,而遐方君长未有至者”,帖木儿实际上是西方国家中第一个承认明朝,并派使团来纳贡的国家元首,因此朱元璋对他非常有好感。

    公元1395年,帖木儿给朱元璋写了一封外交信函:“洪武……二十七年八月,帖木儿贡马二百。其表曰:‘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统一四海,仁德洪布,恩养庶类,万国欣仰。咸知上天欲平治天下,特命皇帝出膺运数,为亿兆之主。光明广大,昭若天镜,无有远近,咸照临之。臣帖木儿僻在万里之外,恭闻圣德宽大,超越万古。自古所无之福,皇帝皆有之。所未服之国,皇帝皆服之。远方绝域,昏昧之地,皆清明之。老者无不安乐,少者无不长遂,善者无不蒙福,恶者无不知惧。今又特蒙施恩远国,凡商贾之来中国者,使观览都邑、城池,富贵雄壮,如出昏暗之中,忽睹天日,何幸如之!又承敕书恩抚劳问,使站驿相通,道路无壅,远国之人咸得其济。钦仰圣心,如照世之杯,使臣心中豁然光明。臣国中部落,闻兹德音,欢舞感戴。臣无以报恩,惟仰天祝颂圣寿福禄,如天地永永无极。’”

    朱元璋根本不了解帖木儿帝国的真实情况,被这封近乎无耻的阿佞颂扬文章深深打动,“帝得表,嘉其有文。明年命给事中傅安等赍玺书、币帛报之。其贡马,一岁再至,以千计,并赐宾钞偿之。”实际上,帖木儿帝国与明帝国的版图和国力相差无几,朱元璋也没有经营中亚的计划,帖木儿主动称臣纳贡,年年派使者来华,目的一是刺探明帝国的情报,二是做生意:“盖番人善贾,贪中华互市,既入境,则一切饮食、道途之资,皆取之有司。虽定五年一贡,迄不肯遵,天朝亦莫能难也。”

    据西班牙驻撒马尔罕大使克拉维约报道,帖木儿最后一次派使团向明帝国纳贡是在公元1396年,到达南京大概已经是公元1397年了。当年11月,傅安使团也抵达了撒马尔罕。据帖木儿手下的阿拉伯人雅兹迪回忆,傅安似乎水土不服,急着想回国。但帖木儿却把他扣押起来:“安至其国被留,朝贡亦绝。寻令人导安遍历诸国数万里,以夸其国广大。”直到此时,中国人才明白帖木儿帝国到底有多强大。实际上,帖木儿已经准备进攻明帝国了。但就在此时,传来他的孙子皮尔·穆罕默德在印度河战败的消息,于是“印度圣战”提前上演;继而又连续爆发了与奥斯曼土耳其和埃及的军事冲突,“中国圣战”的议事日程因而一拖再拖。

    在伊朗,帖木儿听说了朱元璋死亡,朱允炆继位的消息。一年后,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朱允炆派耿炳文、李景隆等将军去讨伐。在帖木儿看来,朱棣仅占有北京一隅以对抗全中国,本来不应该有什么胜利的希望,但战争却久拖不决,充分暴露出朱允炆及其将军们在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当然这与朱元璋晚年大肆屠杀功臣宿将有关。在致巴耶西德的信中,帖木儿表示了他恢复成吉思汗帝国全部疆土的野心。几乎与安卡拉会战同日,朱棣的叛军攻破南京,朱允炆失踪。消息传到小亚细亚,帖木儿立即决定放过手下败将土耳其和埃及,回师中亚,去准备他的中国远征。只有征服蒙古和中国,他才能名正言顺地成为全蒙古的大汗。

    中国的情况和此前的伊朗、埃及十分类似,帖木儿对应付这类局面很有心得。朱棣对政敌的残酷迫害已令他在全中国的精英阶级中丧尽人心,中国西部大量的穆斯林和蒙古人都是帖木儿潜在的盟友,传说中失踪的朱允炆更可以成为一张“存亡续绝”的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