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一十三章:河套之战(九十八) (第2/4页)
的英国人,也将自己控制下的加勒比地区,打造成了甘蔗种植基地,并持续扩张产能。 在供给和消费两个终端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荷兰人的蔗糖贸易在18世纪30年代末,开始迅速走向衰弱,大量种植园主破产,逼迫荷兰人开始考虑,如何处置中国人的问题。荷兰人所想到的办法,是将这些华人分散移往其它荷兰殖民地,进行新的开发工作。 从商业角度来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做法似乎并无不妥。然而从自身的文化属性来说,中国农民几乎与荷兰商人是对立的,甚至可以说是两个极端。对于商人来说,因为经济结构调整而进行资源的调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对于小农经济思维中国人来说,对熟悉环境的耐受性要强烈的多。上百年的磨合,已经让巴达维亚沉淀出了成熟的华人社区,华人并不愿意因为短期的经济困难,就再次背井离乡。去接受未知前途的命运安排。 公元1740年,在两种文明、两种理念的碰撞之下。爪哇华人社群与荷兰人之间的矛盾变得难以调和。试图反对迁徙的华人群体,与持强硬态度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之间,爆发了武装冲突。冲突的结果,导致上万巴达维亚华人,被视为不稳定因素而遭到屠杀。由于事发地有一条叫“红溪”的河水,这一屠杀事件也被称之为“红溪惨案”。 在这里解读“蔗糖贸易”和“红溪惨案”的大背景,并非单纯的让大家缅怀历史。更多在于让大家明白,被动卷入全球贸易链中的海外华人社群,其实很难决定自己命运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进入上层建筑又可保护自己的利益。然而纯粹追逐利益的荷兰人,并没有让华人社群帮助其统治殖民地想法。将华人单纯视作贸易链中一环的做法,使得荷兰人会在有尾大不掉感时,毫不犹豫的用强硬手段解除威胁。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海外华人群体,都没有看到过掌握自己命运的机会呢?情况也并非如此。下一节,一个颇有些小清新味道的名字“兰芳”,将呈现在我们面前。拔开笼罩在它身上迷雾,也将成为我们接下来的任务。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殖民帝国的形成也是如此。今天大家印象中的西方殖民版图,大多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整合结果。不过虽然列强彼此之间磨合出了势力范围,但具体到对内部诸板块的统治形式,却也是千差万别。今天将要解读的,就是一个属于荷属东印度势力范围的奇怪华人组织——兰芳公司。 一个客观事实是,西方文明在全球的做大,与地理大发现及后来对世界的瓜分有着莫大的关联。作为这场盛宴的缺席者,甚至是受害者。不少中国人在思考个中原因也,也希望能在历史中寻找到,中国人也曾有机会海外再造中华的证据。“兰芳共和国”就是诸多历史线索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然而历史上,真的存在这样一个共和国吗?甚至能如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仅比美国建国时间晚一年的“亚洲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呢? 单从名字来看,“兰芳共和国”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因为这个组织从来没有用过这样政治的名称。所谓共和国之说,更多是当时的西方观察考察后认为,其已经具备了“共和”及“国”的两个要素,在外交层面有将其归类为“共和国”和行为。这样做,更多是为了区别土著马来族群所建立的苏丹国或者更原始的部落体。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定,就是接下来的解读的了。 先来看看“兰芳”所在的加里曼丹岛的情况。加里曼丹岛是印尼人在独立后所取的马来语名称,中国人大都还是愿意称呼它之前的名称“婆罗洲”。尽管面积是南洋诸岛中最大者,但婆罗洲的开发时间及深度,远不如爪哇、苏门答腊两岛。相对较偏的位置及不够肥沃的土壤,是造就这一现状的两大原因。以至于中国人和荷兰人进入开发之时,岛上的大部分土地还是为原始森林所覆盖。 婆罗洲在开发上的滞后,还体现在它复杂的民族结构上。在一般人的认知中,今天以南洋群岛为居住地,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亚亚语族的“马来人”种族集团,除了在菲律宾北部的部分皈依了天主教以外,这一种族集团几乎能够与穆斯林划等号。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南洋诸岛上实际还存在部分没有伊斯兰化,甚至还保持原始宗教信仰及生活方式的同语族部族。尽管在数量上没办法与数亿“马来-穆斯林”相比,但在局部地区却可形成数量上的比较优势。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婆罗洲。 在马来西亚,马来族、华族、印度族是被认可以三大民族。根据2010年的统计,在2627万拥有马来西亚国籍的人口中,马来族的人口占比为54.5%,华族为24.5%,印度族则为7.3%。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三个数字相加不过为86.3%,还有数量高达350余万的其他“马来西亚公民”隶属于什么民族呢? 除了少量外部移民以外,这些没有被归类于马来西亚三大民族的民族,就是我们刚才指出的,生活在婆罗洲的那部分尚未伊斯兰教化,但在语言、种族属性上却与马来/伊斯兰群体相近的部族。在马来西亚的民族结构划分中,他们有一个尴尬的总称——其他民族。 对于已经成为穆斯林的马来族来说,婆罗洲非典型性的“马来人”的存在,多少有些敏感。一方面马来族认为,这些婆罗洲土著天然应该成为穆斯林;另一方面,这些据守山林的婆罗洲土著,却认为已经伊斯兰化了的马来人,实际是入侵了他们祖先留给他们的土地。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这些“其他民族”除了坚守自己的原始宗教信仰以外,甚至会主动选择基督教等其它宗教信仰。另外,还有相当部分土著部族,认定自己的祖先是1500多年前从中国西南迁徙而来,华人才是他们失散多年的“远亲”。 出于分而治之的目的,马来西亚并不愿意给那些非伊斯兰信仰的婆罗洲原住民一个统一的族称。在不得已给予族称时,也是将之分别全名为伊班、比达友、乌鲁等名,但随着婆罗洲的经济,逐渐与马来亚差距越来越大,这些民族内部却有很强烈的愿望,形成一个更高层面的民族共识,以为自身争取更多的权力。 民族的划分本身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据不完全统计,婆罗洲土著最起码可以分为6个民族,数百个支系。马来西亚的婆罗洲,土著所希望得到的更高一级的民族标签叫做“达雅”,具体的做法是在每一个部族前面,加上一个“达雅”的前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