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章 重打锣鼓另开张 (第1/1页)
时间荏苒,岁月如梭。 终于到了开学报名的时候。 八月三十一号,这天是周四。一大早,天阴阴的,铅灰色,,有些闷。 母亲推出了开学前赶集时特意为刘海滨新买的八手自行车。时隔二十三年,海滨再次见到了自己相伴六年的伙伴。多少个清晨,海滨骑着它,挺直腰杆,双手伸出,拥抱朝阳,多少个夕阳,它驮着饥肠辘辘的海滨,一路疾驰,拼了命的赶回家,冲向饭锅。 这是一辆凤凰牌二八加重大杠,这是一辆及其结实抗造的自行车,做工相当的朴实,用料那是一个奢侈。这种自行车在二十一世纪已经太罕见了,海滨上一次看到这种车还是在一部粗制滥造的抗日神剧里。贴心的父亲为了怕海滨将来的上学路上万一遇到风霜雨雪,道路泥泞不堪,车盖瓦会塞泥,于是毅然决然的把自行车的前后盖瓦,前后刹车都卸掉了,只剩下车架子和两个车轮,海兵突然发现自己原来觉得特别土而且特别丢人的坐骑,居然特别像后世的自己为了减肥而买的美利达山地车,只不过凤凰的车胎窄点,没有调速器和码表,但是凤凰的牌子硬啊。莫名其妙的突然觉得前世的自己其实也挺酷的,至少特立独行啊。这么拉风的车子多吸引眼球,没有名牌书包,只能用父亲的黄埔牌手提包,这是一种七八十年代很流行的皮革制成的手提包,通常都是能够有机会出差的销售员或者采购员或者厂领导才能有的,这是身份的象征。可这是八十年代末,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新文具和新书包。骑着这样的自行车,车把上挂着SH手提包,咋看也不是个初中生,再加上一身不合身的衣服,家做的手工布鞋,有一种神奇的喜感。 母亲催促着还在怀旧的海滨赶紧出发。于是母子两推车上路。刘海滨当然很擅长骑自行车,前世他每天都要在上学和回家的路上来回奔波几十里,六年时间,每天五六十里路,他的自行车骑行技术那叫一个赞。所以刘海滨出门就要上车,却被老妈一把薅了下来,无论海滨怎么坚持,母亲还是不放心,坚持让海滨坐了后座,而母亲真的不怎么会骑自行车,一路上走走停停,很快母亲就冒了汗,但还是一个劲的蹬着车子,刘海滨突然很难受。一路无话,一个多小时后,终于看到了白底黑字上写着石城欢迎你的过街牌子,这是海滨前世对于城市的最初印象,这块牌子一直在海滨的脑海里,很多年未曾淡化。 母亲一个农村的妇人,乍一接触城市的车水马龙(后世来看当然并不繁华),又不认识路,基本上不敢骑着走,只好推着自行车,正计划问问路人,海滨却领着她,一路蹒跚。三拐五拐,一直就到了记忆中的石城一中。此时的一中和二十年后大不相同。用后世的眼光看起来这所学校有些破旧,一点都不辉煌典雅,但总感觉更像是学校。 一中坐北朝南,对开的大门相当的简朴,只是由铁棍焊接成的,没有装饰的花纹,只是在铁棍的顶部焊接了枪尖,每扇大门的下面有一个轮子。此时大门是全部敞开的,不断的有家长和大群的孩子们向里涌入。 没等母亲寻找,刘海滨很自然的接过自行车,未加思考的就推着车子到了学校对面的学生存车棚,直接进去把自行车找了个角落放下,然后用铁链穿过车轮用锁头锁好。然后扭头跟母亲说,“妈,走吧,去交钱”。母亲看了海滨一眼,感觉宝贝儿子有些奇怪,也没多说,就跟着海滨进了校门。进了大门,二十几年未曾见到的熟悉的校园让刘海滨蓦地站住。而母亲却回头看看,嘴里唤了一声“二宝,走哇,赶紧的,别瞎耽误,把你安排好了,我还得家去拔草呢”。 刘海滨鼻子一酸,眼前四十岁左右的母亲两鬓微霜,常年劳作晒得黑黑的脸上已经有了鱼尾纹和皱纹。她的双手那么粗糙,虽然来之前清洗了半天,指甲里还是有残存的干农活留下的泥垢。刘海滨的眼睛因为泪水变得模糊,这一刻眼前的母亲和前世的母亲陡然重合起来,不再有丝毫的区别,再没有刚刚回来的生疏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