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章 米仓山 (第1/1页)
米仓山在四川省和陕西省边境,西接摩天岭,东接大巴山,米仓山是汉江、嘉陵江分水岭。米仓山地处我国大陆南北地理和气候以及生态的过渡带,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双重影响,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米仓山,为秦岭山系的广义大巴山的一段,其中紫阳县任河以西称米仓山,以东为狭义的大巴山,米仓山自西北向东南延伸于川陕边界,一般海拔1500~2000米。 山地层状地貌结构明显。组成物质有石灰岩、砂岩、页岩、花岗岩、板岩、千枚岩等,在灰岩分布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尤其是米仓山,溶洞、暗河、石芽、落水洞、漏斗、溶蚀洼地等较多。 大巴山、米仓山多为石质山地或土石山地,森林覆盖率为26%,其中南郑县的黎坪、碑坝,岚皋及镇坪两县南部林木茂盛。其他地区,尤其是低山丘陵区植被覆盖度较小,以草灌为主,水土流失有所加剧。 其中,在陕西省紫阳县境内,米仓山为大巴山的一部分,同狭义的大巴山以任河为界;本县西南部为其东缘。 县境内的米仓山总面积约850平方公里,区内分布24乡。海拔285~1799米,千米以上山峰47座,以老兰山为最高。 水系发育,河溪皆自北西流向南东,进入任河或汉江,较大支流有渚河、麻柳坝河、朱溪河、绵鱼河等。 米仓山地处我国大陆南北地理和气候以及生态的过渡带,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双重影响,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降水量多达12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气温约15°c左右。 境内中山区的众多山脉,均系大巴山地米仓山的西部支脉,大巴山旧称梁州山,为陕、川、鄂界山,得名与古代的巴族有关,米仓山,为大巴山西段,古称仙台山、玉女山,远在唐、宋时代即已出名。 《舆地纪胜》载:“米仓山与大巴山相近”。得名原因不详,大致为东西走向:西起宁强境内的嘉陵江,东至紫阳任河,为汉江水系与嘉陵江水系的分水岭。 南郑县境内诸山依分水岭走向,由北至南,又大致分为梁山山脉、大汉山山脉、高皇山山脉、黎坪山地、营盘山山脉、老龙池山脉、牛脑壳梁山脉、龙头山山脉、大神山山脉、云嶂山山脉、铁船山山脉、罄坪山脉、佛头崖山脉。 梁山山脉,位于县境北部、西北部的高台区、新集区,为南郑、勉县之界山,境内部分,东起梁山,西至华山沟,宽约25公里;北界南、勉交界的分水岭,南到平原区西北边缘,平均长约5公里。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东北——西南走向。海拔高度700~1000米,西部略高于东部,分上梁山、中梁山、下梁山三段。 山体由灰岩和变质岩组成,外貌浑圆,山势平缓,岩面裸露。植被以荒草、灌木为主,山丘间多深沟低槽,较大的有龙家沟、李家沟、铁炉沟、冷水沟、张口子、武家沟、佘家沟、华山沟。 山脉东头的下梁山,为西北一东南向浑圆山梁,其上的中梁山峰,海拔9553米,顶部平缓,东北坡陡直,濒临汉江,山梁东南侧,环绕着众多由寒武系到志留系泥岩构成的缓坡丘陵,群众称之为“十八罗汉绕梁山”;山岭内侧的苇池坝,为一山间构造盆地,南部的“张口子”,为坝子唯一排水口,过去居民吃水均取于此。 下梁山出露地层从元古界到第四系均有,其中的二迭系地层更为完备,且含有丰富的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是国内外有名的地质剖面之一,吸引众多的专家、学者前来科学考察。梁山有丰富的石灰矿、煤和粘土矿;中梁寺、龙岗寺旧时是汉中郊区的游览胜地;1980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又陆续在梁山发现了大量旧石器、新石器及原始社会晚期的墓葬群,证实这里在数十万年前即有人类生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