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06回 王敖反间杀李牧 田光刎颈荐荆 (第1/2页)
话说赵王迁五年,代州中部地震,房屋倒塌大半,平地裂开竟有一百三十步,邯郸遇到大旱。民间有一首童谣唱道:秦人笑,赵人号,以为不信,视地生毛。 第二年地里果然长出白毛,长有一尺有余。郭开把这些事情都遮隐起来,不让赵王知道。这时秦王重派大将王翦、杨端和带领人马分两路进攻赵国。王翦从太原一路进兵,杨端和从常山一路进兵。秦王又派内史腾带兵十万驻扎在上党,作为声援。 这时燕太子丹作为人质正在秦国,见到秦兵大举进攻赵国,知道这场灾祸早晚也会降临到燕国头上,于是太子丹暗地派人送信给燕王,让他做好抵抗秦军的准备。同时太子丹教燕王以生病为借口,派人请太子回国。 燕王按照他的想法派人到了秦国。秦王政说:“燕王不死,太子是不能回国的。要想让他回国,除非是乌发变成白头,马生了角才行。” 太子丹绝望地仰天大喊,心中一股怨气,直冲云霄,满头乌发都变成了白色,但秦王仍不准他离开。在无可奈何之下,他更换了自己的服装,毁了自己的面容,装扮成别人的仆人,混出了函谷关,星夜兼程逃回了燕国,今天真定府定州的南面有一座叫作闻鸡台的高台,就是当年太子丹逃离秦国时,听到鸡鸣早早起床出发的地方。 秦王正在全力进攻赵国、魏国,暂时还没有余力去追究太子丹逃回燕国的事。 再说赵国武安君李牧,将兵马驻扎在灰泉山,营寨相连几十里路,秦国的两路人马都不敢轻易向前行进。秦王听到报告后,把王敖派到王翦军中,王敖对王翦说:“李牧是北方的名将,要战胜他是不容易的。将军暂时可以和他相通和好,但不要做出什么约定,然后派使来往于秦赵之间,我自有计策。” 王翦真的派人去赵营讲和,李牧也派人去秦营商议。王敖到了赵国,找到郭开说:“李牧与秦国私自讲和,相约到了秦军占领赵国的时候,把赵国的代郡据为己有。你如果能把这些话讲给赵王,让赵王派别的将军来替换李牧,那时我向秦王报告,你的功劳可是不小。” 郭开已经有了外心,就按照王敖所讲的秘密奏给赵王。赵王悄悄派左右人前去灰泉山查看,果然看到李牧和王翦的信史往来频繁,于是就相信郭开所说是真实的。 赵王问郭开应当怎么办,郭开说:“赵葱、颜聚现在正在军营中,大王可以派人带着兵符到军中去,就在那里封赵葱作大将,替回李牧,就说让他回朝做丞相,李牧一定不会产生怀疑。” 赵王同意郭开的建议,派司马尚持兵符到军中宣布赵王命令。 李牧说:“两军对垒,国家安危都担在一将的身上,虽有君命,我也不能服从。” 司马尚私下里告诉李牧说:“郭开诬陷你要反叛赵国,赵王听信了他的谗言,所以以用你做丞相的名义召回你。这是在欺骗将军。” 李牧气愤地说:“郭开先是诬陷廉颇,今天又来诬陷我。我应当带兵回朝,先把国王身边的这些恶人翦除掉,然后再来抵抗秦国。” 司马尚说:“如果将军真的带兵回朝,知道内情的人认为你是忠心为国,不知内情的人反倒会认为你准备谋反,反倒给那些诬陷人的人授以口实。凭借将军的才能,到哪里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功名,何必一定呆在赵国呢?” 李牧长叹说:“我曾经恨乐毅、廉颇不能终生作赵国的大将,没想到今天又轮到自己。”又说:“赵葱没有能力代我作大将,我不能把将印交给他。”于是李牧把将印悬挂在营帐中,到夜深的时候换上平常人的衣服悄悄走出营寨想去魏国。赵葱深深感激郭开举荐自己的恩德,恼恨李牧不肯把将印交给自己,所以听说李收出走,马上派兵追捕。最后在一个开旅店的人家找到了李牧,乘他酒醉未醒捆起来斩下首级,把首级献给赵王。可怜李牧这一员名将,被郭开所害,真是冤枉!史臣有诗写道:却秦守代著威名,大厦全凭一木撑。何事郭开贪外市,致令一旦坏长城! 司马尚不敢回朝复命,悄悄接出妻儿乘船出海了。赵葱于是取代李牧作了大将,颜聚为副将。代州兵马向来敬服李牧,见到他现在被无辜害死,非常愤怒,一夜间翻山越谷逃得干干净净,赵葱想禁止也禁不住。 秦兵听说李牧已死,军卒都饮酒庆贺。王翦、杨端和两路人马一齐向前推进。赵葱与颜聚商议,想分兵去救太原、常山两个地方,颜聚说:“我们军中新换大将,军心尚未安定,我们合兵一处还可以有足够力量防守,一分兵力量就太薄弱了。” 颜聚的话还没说完,兵卒来报告:“王翦猛烈进攻狼孟,城池很快就要失守。” 赵葱说:“狼孟一旦失守,秦军就可以长驱井陉,合攻常山,邯郸就危险了,不能不去救援!”便不听颜聚的劝告,传令自己的队伍立刻出发。 王翦把赵葱的动向探听得一清二楚,事先就在大谷布下了伏兵,派人在高处瞭望,等到赵葱的军兵过了一半的时候,放起号炮,伏兵一齐杀出,将赵兵截为两段,前后不能相顾。王翦率领大军像倾江倒海一样地杀来,赵葱慌忙应战,没打几下就抵挡不住了。赵军兵败如山倒,赵葱也被王翦杀死。颜聚收拾起残军,逃回邯郸。秦兵占领了狼孟,又由井陉进兵攻破了下邑。杨端和率领秦军也占领了常山等地,再向前推进包围了邯郸。秦王政听到两路人马都已经得胜,就派内史腾移兵韩国,接受韩国纳献的土地。韩王安听到秦军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