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狠人_第361章 【迎亲,程家】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61章 【迎亲,程家】 (第1/2页)

    古代成婚,分为六步,谓之六礼,寓意深长。

    第一步就是纳彩,大体类似于后世的提亲,但是古人的提亲比后世人庄重,所以纳彩也是古代成婚第一重要的步骤,纳彩若是不成,男女便无缘分,这可不像后世那般,年轻男女可不会在乎什么步骤不步骤,冲动一来立马就踏破了那一道防线,先上车后补票都算好的,很多时候开完车后撒丫子就溜了。

    古人重礼,守之为则,可惜这种传统美德已经很少有人遵守,每每念及之时总会让人不由唏嘘。

    纳彩之后,则是问名,什么叫问名啊?难道男女之间连名字都不知道吗?

    不是的!

    问名问的是生辰八字,遵守的仍是传统礼仪,男女双方若是八字相合,便会由双方长辈互换庚帖,这很好理解,类似于后世的定亲,庚帖在古代很是重要,一旦互换基本没有退婚之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生辰八字已然交换,完全可以称之为未婚夫妻。

    这已经是受到古代法律保护的步骤了。

    比如某个女子一旦被男方问了名,换了庚帖,那么她已经算是男方家的人,律法会保护她的婚姻不受侵扰,并且这个保护还会十分的强硬……

    比如大唐年间曾经出过一个典故,有个豪强门户欲要强纳一个农家少女为妾,小小农户自然无法抗衡豪强的势力,万般情急之下,村里老人出了个主意,少女连夜和青梅竹马的男子互换庚帖,双方确定了未婚夫妻的关系,那个豪强勃然大怒,直接玩了一手恶霸抢亲。

    结局很简单,事情压根不需要少女家人去衙门里告状,一个字,杀!那豪强连个送礼摆平的机会都没有,直接被当地县衙判了个斩立决的刑罚,贞观年间很少判罚死刑,但是对于强抢订婚之女的事情坚决不忍。

    问名之后,叫做纳吉,这个从字面意思就很好理解,乃是男方把占卜的婚姻佳期告诉女方。

    到了这一步,成婚六礼已经完成三礼,再后面乃是第四步,这一步和后世几乎没什么两样……

    叫啥呢?

    叫纳征!

    征这个字,有收取之意,所以纳征就是收礼,这次受礼可和纳彩之时不太一样,纳彩的时候送两只大雁就行了,除此也就是象征性的送上两匹丝绢布帛,但是到了纳征之时,男方须得铆足了劲头使劲的送。

    说白了就是类似后世的送彩礼。

    后世人比较实际,收彩礼只盯着一样东西,那就是钱,十万八万不再话下,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这是后世人的纳征,眼睛里只盯着钱,而古代人极其讲究礼仪,所以彩礼送的也极有品位。

    钱财是肯定不会送的,因为钱财透着一股铜臭。

    这一点完全和后世人相反。

    古代人的彩礼一般送如下物品,每一样都透着一股子渴望美好生活的愿望,比如,穷人送布匹,富户送绸缎,穷人太穷只能送一尺两尺,富户有钱那就一车一车可劲的装……

    无论穷人送的布匹还是富人送的绸缎,都会由新娘子好生收起了以后缝制衣裳,这才是真心过日子的礼物,比直接要个十万八万块钱温馨了许多。

    布匹和绸缎送出去不用担心浪费,因为古代女子从小就要学习针织女红,下至黎民百姓,上至达官贵女,哪怕是皇帝亲生的公主,也得掌握这一门生活技巧。缝缝补补,乃是女子传统美德。

    除了送布匹绸缎,彩礼还有很多其它物品,小至锅碗瓢盆,大至猪马牛羊,但凡居家过日子能用的东西,全都可以当做彩礼送。

    偏偏就是不送钱!

    纳征送礼,说白了还是为了以后的婚姻幸福,彩礼都是生活所用,透出一股子华夏民族勤劳简朴的美德。

    第五步,叫做请期。

    啥叫请期,请期就是问女方同不同意某一天迎亲,这一步是和纳吉前后呼应的,同样也透着华夏人的明礼和知仪。请期是第五步,纳吉是第三步,中间隔着第四步的纳征送礼,看看,老祖宗们制订的成婚步骤有趣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