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一章 国家多难 (第1/1页)
第十一章国家多难 嘉靖三十四年十一月,王环国以其松江陶宅镇败绩诬诋巡抚应天右佥都御史曹邦辅。给事中孙浚冒死上疏力驳王环国。说:王环国说曹邦辅没有按时赶赴预定战场,贻误战机,但曹邦辅督俞大猷进剿时在九月十一日,而胡宗宪的浙江军队至第二天才赶到,所以罪不在曹邦辅的直隶军队,而在浙江军队,况且苏松一带的老百姓全都交口称赞曹邦辅“实心任事”,并力劾王环国欺上瞒下。皇帝于是怀疑王环国欺君罔上。后来由于严嵩竭力为王环国辩解,皇帝竟然不惩治王环国的罪行,反而命令逮捕曹邦辅。 此后,发生了更为严重的事件。 张经,是福建候官县(今福建福州)人。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进士。嘉靖三十二年起为南京户部尚书,后改任兵部尚书。第二年五月,因东南倭寇猖獗,命张经总督江南、江北、浙江、山东、福建、湖广各路军队,专门征讨倭寇,可以临机处置一切事宜。当时倭寇有二万余人占据柘林、川沙,张经选将练兵,并请调狼兵、土兵。嘉靖三十四年五月初一日,张经获王江泾大捷,杀敌一千九百八十多人,为抗倭以来第一战功。而严嵩亲信、察视江南军情的工部右侍郎王环国,为攘夺其功,竟在张经报捷之前秘密上疏,说王江泾大捷是他督师出战的结果,同时诬陷张经“縻饷殃民,畏贼失机”,不出兵作战。首辅严嵩即禀报皇帝,说王环国所言皆为事实,并诬称苏、松地区的百姓皆怨恨张经。皇帝大怒,于五月十六日下诏逮捕张经。七月二十五日,张经被逮捕押送到北京,张经详细奏明进兵经过,请求予以免罪。皇帝不相信张经的话,将张经下狱论死。同年十月二十九日,张经与李天宠、杨继盛一起被斩于西市。张经智勇双全,善于用兵,在江南抗倭期间调遣将帅,扼守要害,应该是只有功劳而没有罪恶的。但是,张经这样一个有功之臣却被严嵩、王环国一伙陷害而死,天下都为他喊冤。可惜啊,一代英才竟被jianian佞之徒暗算,英年早逝! 吏部尚书,太子少保,又命兼翰林院学士,著名的刚臣李默与张经都是福建老乡,关系一直非常友好,冒着生命危险,为张经收殓了尸首,并送回了福建老家进行安葬。 李天宠,是河南孟津县人。先由御史迁徐州兵备副使,在江苏通州、如皋一带抗倭。嘉靖三十三年六月,升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当时倭寇劫掠绍兴,被李天宠歼灭。后倭寇进犯嘉善,围困嘉兴,劫掠秀水、归安,又攻陷崇德,王环国却诬谤李天宠嗜酒废事,嘉靖三十四年六月十九日被夺职,而以巡按御史胡宗宪代替了李天宠的职务。没过多久,御史叶恩因抗击倭寇而在新关失败,却弹劾李天宠,胡宗宪也火上浇油,说李天宠放纵倭寇,皇帝大怒,于嘉靖三十四年七月二十五日下诏逮捕李天宠,嘉靖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九日与张经等一起被斩于西市。李天宠在浙江巡抚任上,根本没有所谓“失律丧师”之罪,完全是皇帝听信王环国谗言而杀了他,当时的老百姓都认为是天大的冤枉。 王环国江南视师数月,怙宠恣横,牵制兵机,颠倒功罪,公私财赂,填满其室,致使损兵折将,倭寇气焰日益嚣张。嘉靖三十四年九月松江陶宅镇一战大败,他以为倭寇难平,想推脱责任,于是借川兵和俞大猷在周浦和海洋打败倭寇的机会,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上疏谎称:明军水陆成功,江南清靖,请回北京。皇帝竟批准了他的请求。然而,此时江南倭寇分兵流劫,没有停止过一天。等王环国离开江南,明军失败的奏报仍然络绎不绝。 在一次审查两淮地区送交国库的盐金时,户部尚书王杲发现被主管员外余维善私匿一千,便立即据实上奏。不料,余维善反咬一口,勾结王环国编造谎言,对王杲大加诬陷。此时恰值皇帝因王杲延误了收求龙涎香的期限而很不高兴,便不问青红皂白,将一生爱国忧民,忠心耿耿的王杲革职查办,贬往广东雷州偏远荒漠之地,不久便含冤抑郁而死。 一代抗倭名将胡宗宪,虽然战功显赫,功劳巨大,但就是因为他依附严嵩、王环国一伙,任意妄为,不仅篡夺了周琉的职务,还与严嵩、王环国等人陷害张经、李天宠等人,所以在朝野之中,在历史上,他的名声很不好,被另一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抗倭功绩和夺目光辉给淹没了。而且胡宗宪后来也没落得好下场,应验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古言,这些也是后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