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神鬼都想跟珍珠公主恋爱_第八十四章 秦始皇兵马俑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四章 秦始皇兵马俑 (第1/1页)

      第八十四章秦始皇兵马俑

      再往前便到西绣岭第三峰上的老君殿。老君殿始建于唐代,唐高宗李治因老君姓李,且为道教始祖,认为和其同宗,更加敬之,被认作先人,上了封号。

      相传唐玄宗游幸华清宫时,两次在此梦到老君降临阁内,因此称为“降圣阁”,又称“朝元阁”。殿内原供奉着白玉老君像,是唐代西域著名雕像家元迦儿的杰作。

      接着,追仙太子一行人来到位于东西绣岭之间的石翁谷中的“遇仙桥”。这是一座单孔石拱桥。贾应春介绍说,相传,古代有一考生,赴京赶考行至此桥,得仙人指教,幸运考中,此桥由此名“遇仙桥”。

      追仙太子一行人来到了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以东约八十里的秦陵村。它南依骊山的层恋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

      秦始皇陵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外城廓均有高约两三丈的城墙。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三里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

      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促使葬俗发生了变化,出现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来代替人殉。秦始皇兵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顶峰。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手法细腻、明快。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从他们的装束、神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

      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兵马俑雕塑采用绘塑结合的方式,人物面部和衣服上都有绘饰的色彩。在手法上注重传神,构图巧妙,技法灵活,既有真实性也富装饰性。

      数以千计的陶俑、陶马都经过精心彩绘。陶俑的颜面及手、脚面颜色均为粉红色,表现出肌rou的质感。特别是面部的彩绘尤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连眼睛的瞳孔也彩绘得活灵活现。陶俑的发髻、胡须和眉毛均为黑色。整体色彩显得绚丽而和谐。

      同时,陶俑的彩绘还注重色调的对比,个体整体间均有差异,不同色彩的服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艺术感染力。陶马也同样有鲜艳而和谐的彩绘,使静态中的陶马形象更为生动。

      所有的兵马俑分为车士俑、立射俑、跪射俑、武士俑、军吏俑、骑兵俑、驭手俑,还有陶马俑和鞍马俑。

      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分别组成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卫士都是面向东方放置的。与真人马大小相同、排成方阵的六千多个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被放置在坑中。

      坑内有多兵种联合阵容,包括步兵、车兵、骑兵和弩兵等。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脸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龄都有不同之处。

      车士俑即战车上除驭手,驾车者之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军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

      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蹬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

      跪射俑与立射俑一样,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cao练动作。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