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歇马镇_第四十九章 华幽兰热情款待曾德煌连夜进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九章 华幽兰热情款待曾德煌连夜进宫 (第2/2页)

,母亲还经常抱着孩儿看桥下过往的船只。”

    程向东站在栏杆边看了看河道两岸,记忆中的东西逐步呈现出来。

    在河道的南北两岸,有很多垂柳,其中一棵垂柳盘曲嶙峋,异常苍老,这棵柳树距离石桥有十几步远,柳树下也停着一条大木船。

    程向东终于看到了他寻找了十二年的石桥、柳树和木船。

    一个两岁的小孩子的记忆里是不会储存多少东西的,即使储存了一些东西,也是凌乱不堪,模糊不清的。

    只有在那些凌乱、模糊的东西活生生地呈现在他眼前的时候——或者说被激活的时候,才可能慢慢变得具体、清晰和完整起来。

    程向东走下石桥,来到那棵老柳树下。

    船的大小和程向东记忆中的那条木船差不多,是不是原来那条船,程向东无法确定,因为他记忆中的那条船非常模糊。

    一个两岁大的小孩子的脑袋里面只会有物体的大致模样,不可能具体到细节。

    一根船绳拴在柳树的树干上,船舱的底部汪着浅浅一点水。

    在距离柳树十几步的地方有一个小院子,小院子的门口,坐着一个弯腰驼背的、头发全白的老太太。

    老太太抄着双手,坐在一个小板凳上看来来往往的行人。

    在程向东的记忆中,也有一个弯腰驼背的、头发花白的老妇人,老妇人整日坐在门口,目送来来往往的船只。

    在距离桥洞十几步的岸边——在老槐树的旁边,有一个用毛竹搭起来的高台,高台的三分之一在水中,三分之二在岸上。

    程向东终于想起来了,这个用毛竹搭起来的高台是捕鱼人架网打鱼的高台。

    每年夏天,江水倒灌,河水猛涨的时候,在这个高台上就会有一张很大的渔网。

    渔网一落一起,渔网里面会跳动一些大大小小的鱼,母亲经常抱着他站在桥栏杆边看打鱼人放网收网。

    在老太太后面的院墙里面靠着十几根很长的毛竹,这些毛竹应该就是打鱼人用来架网的材料。

    这个院子应该就是打鱼人的家。

    昌平公主走到程向东的跟前:“琛儿,小时候,娘经常抱着你到这座小石桥上来。”

    “母亲,琛儿全想起来了,现在就差一样东西了。”

    “还差什么?”

    “在琛儿的记忆里还有一条石船。”

    “娘现在就领你去找那条石船。”

    离开鸳鸯桥,向北走一段时间,又向西走了一会,便看见一个高大气派的门楣,在几级台阶上有两扇红漆大门。

    大门上整齐地、匀称地镶嵌着几排馒头大小的铜铆钉,门头上方挂着一个很大的牌匾。

    牌匾上刻着“曾府”两个醒目的楷体字。

    “琛儿,这就是谭家原来的老宅。”

    程向东仰脸看看高大的门头,又看了看门头两边高大的院墙,院墙里面有很多高大的树木,不少树的树冠已经伸到院墙外。

    在正门的东西两边还有两个小一点的门,门楣下面没有门槛,门前也没有台阶,这两个门应该是走马车——或者轿子的。

    这就是自己两岁前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快走到院门口的时候,从后面过来一顶八抬紫衣大轿。

    轿子的旁边跟着一个十五六岁的书童和两个带刀护卫。

    轿子在大门前停下,不一会,从轿子里面走出一个头戴铜盔,身穿铠甲,腰挂长剑的人来。

    一个轿夫将轿杆按到地上,书童将主人扶到轿杆外。

    欧阳大人大步流星走了过去:“曾大人,请留步。”

    曾大人转身看了看身着微服的欧阳若愚,愣了一下,然后迎了上来:

    “欧阳兄,怎么是您啊!若愚兄不是在青州丁忧吗?”

    两个人一边打招呼,一边施礼。

    曾大人的年龄在五十五岁左右,嘴唇上有一抹浓黑的胡须,下巴上有一小把浓黑的美髯。

    “若愚兄,难道是皇上招你回京了。”

    “非也,曾大人,您看看这是谁啊!”

    昌平公主走到曾大人跟前:“曾大人,民妇有礼了。”

    “这——若愚兄,这位妇人是谁啊?”

    “曾大人再仔细看看。”

    曾大人认真打量了一番,然后摇摇头。

    “曾大人,她是昌平公主啊!”

    “昌平公主?当真是公主殿下?”

    昌平公主微笑道:“曾大人,岁月不饶人,昌平到底是老了,老的竟然连曾大人也不认识了。”

    “德煌眼拙,德煌罪该万死,”曾大人匍匐在地,“德煌给昌平公主请安,公主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