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据为已有 (第1/1页)
谢嘉嫒虽是客居,也吃不得半钱亏,虽是亲戚,小算盘也打得特精。算计着,卑微着,被人欺骗着,侮辱着,一有机会也想欺负,羞辱他人,由受害人转化为施害人。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夫妻俩文化素质与生产技能的低下,不能积累私人财产,生活不能自给自足,不能创收致富,不能拥有富有生活,寄人篱下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但并不代表夫妻俩具有天然的道德修养。 圣人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自己都养不活,又有何能耐奉养岳母娘呢?换句话说,舒志强好逸恶劳,不愿脚踏实地,辛勤苦干,对家庭与家人不负责,主动选择受穷,谢嘉嫒也不愿发奋努力,拼命挣钱,改变穷困现状,只限于逃避困难与责任,为降低生活成本,返回娘家伸手要钱粮,要房屋,要田地,施行亲情勒索,要家用,要带孩,要怜惜,强求娘家人的无私照顾,奢求通过母亲均贫富的治家手腕,分享娘家福利,苟且偷安,窃用不劳而获的生活。 2005春,谢清泉得病卧床后,宫喜鹊要伺候,俩人都不能参加田间地头的劳动了。家里的冬小麦由谢汉挑粪到地,由袁秋华提水稀释,再一瓢一瓢施肥到麦棵,夫妻俩足足忙碌了三四天,累得腰酸背痛。收割,打麦,扬晒,又是谢汉夫妻俩忙碌三四天。晒干,装袋,肩扛上楼,背驼入仓,一千多斤小麦,全部码放在老祖屋的谷仓里。 2006年秋,谢汉家和舒志强家分灶而食,谢汉家没有拿过来一粒。谷仓里的小麦,谢嘉嫒挑去碾成面粉,或发包子,或蒸馒头,或炸麻花,或作手撖面,或压面条,一家人享用,从不曾给谢汉夫妻送来一个,或一根。 唯一例外的一次,是某个冬日,谢嘉嫒挑一担箩筐,从谢汉家门口经过,与回家的谢汉迎面相撞。谢汉无意中一瞄,看见箩筐里装满了机压散面条,估计有五十几斤。 谢汉好奇地问了一句:二姐呀,去年没看到你种冬小麦哦,你哪来这么多小麦去压面条? 谢嘉嫒说:没种,粮油店不卖吗?我买的! 谢汉说:你买?粮油店只卖精面粉,压出来的面条,雪白雪白的。你这澄黄澄黄的,看在眼里,一清二楚,是土麦啊! 谢嘉嫒说:黄澄澄的,是玉米面,做出来的窝窝头吧。 谢汉说:土麦,压出来的面条,老辈人叫油面,油菜花什么色,菜油什么色,油面就是什么色。 谢嘉嫒说:嘴馋,想吃,你就拿点去,尝个鲜呗。送你几斤油面,我这个亲jiejie,未必还舍不得?甭东扯西拉,拐弯抹角。 谢汉说:嗯哼,你是从老祖屋的谷仓里拿的吧?待会,我要去谷仓查验一下喽! 谢嘉嫒说:查验个屁!妈想吃油面,我从谷仓挑担土麦,去压点面条,又怎么啦?你还想当贼来捉哩,当强盗来打啊! 谢汉说:压点面条?满满一担,整整两箩筐,至少五十几斤呀!我挑粪,挑得肩头皮压肿,我割麦,割得手掌起血泡,我打麦,打得腿抽筋,你坐卧不动,倒会吃现成食!还要张口问我怎么啦?你狡赖,专门针对我耍,是不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