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河畈_申请文物保护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申请文物保护 (第2/2页)

    王子安说:提出修复古名居,打造古名居,建古民居公园,做成我县地标。请记者来拍摄,请名流来采风,请学者鼓吹。组成专家团,在北京召开论证会。申请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争取省政府的支持,这上面还会有专款拨下。

    袁秋华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一切在于换一个说法。

    谢文说:有头脑,有眼光,这是好事啊!谢家老祖屋,一旦成重点文物,保护起来,拨专款修复,建成公园,供人旅游参观。我们这个地方,就变得热热闹闹的,跟城里的闹市区一样,村民搞点旅游服务业,也能赚不少钱呢。

    王子安说:现在还只是一个构想,真要达成那些目的,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这个过程要经历多少年,要付出怎样的努力。

    村长说:真保护了,就不允许居民翻修,再动一砖一瓦了。住在里面的户,想建新房,村里就得另批屋基了。

    王子安说:原住户,按原有面积,批屋基之外,还会参照其他乡的拆迁补偿标准,给予一定数目的安迁费。

    村长说:房屋填空,该不会推倒平房,修高楼,建圆堡吧?

    王子安说:庭院园林,楼台亭阁,整体框架不动,局部做规划,细节稍改。

    经历130年风雨,“芋园”留下许多时代印记。

    听老人说,在他们年轻的时候,通向家祠的70米通道两边,摆放了一些诸如“江西萍湘七品正堂”、“江西上饶七品正堂”、“回避”、“肃静”的木牌,直到*期间才被拆毁。解放后,许多“打土豪、分田地”的农民搬进了府第。当年围绕芋园的猫拱式山墙,在人民公社时期拆了做食堂,家学和4个花园,也毁了做农房、猪圈。

    园内原来住了近40户人家,近年来许多农民都在周围建了楼房,只留下10来户人家,许多房屋大门紧锁,或堆放农具、粮草。

    毁坏和丢弃的,仅仅是一座名宅吗?这是一座集建筑学、设计学、雕刻、文学、管理学于一身的活教材,几百年的民间智慧,沦为了一个家族的陪葬品。它上面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传统技艺呢?比如:风水先生是如何规划和设计了这样的布局?工匠是如何在石头和木头上,留下了如此美丽的画作?建筑的管理者,又是如何组织、管理和保证整个工程各个细部的质量?连祖辈曾经拥有的智慧,都不尊重和珍惜,民族复兴,又从何谈起?

    一个普通县令何以建造这么一座大宅院?如此大宅院又深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谢清源坦然告之,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是清朝最腐败的时期。实际上,目前的资料和口碑没有发现谢兴璠有贪污的记录,当然也没有拒贿的说法。其实,谢兴璠的父亲谢松坡的萱麻生意做得大,且有专门商票在境内流通,这才是谢家大院建造真正原因。

    谢家有这样一个传说,当年谢兴璠在江西做知县时,用棺材偷藏银子,多次用船溯江运回来。建造“芋园”,仅烧砖瓦就耗费了3年时间。宅院虽然特别阔大,但建得极为简朴,除了戏楼、宗祠稍有装饰之外,再无雕刻。这在当时来说极为少见,连与一般的富户都没法比。这绝不是缺钱,而是谢兴璠个人崇尚朴实无华。

    谢兴璠娶了6妻,生有6子,其中有5人吸鸦片,家道中落。到民国时期,谢家仍有八个丫环,当年为护院而蓄养的家丁,当不少几十人。至解放时,谢家有16户后代,只有5家还有田产,被划为“地主”。至今,谢家已繁衍至第8代百余人,基本上都是农民。谢清源感慨道,“富不过三代”,“一代做官,三代讨米”,这都是历史规律。

    走出宅子,再回头看去,十二个屋脊樨头翘角,有点像徽派建筑的马头墙,高高的院墙连成一个整体,气势恢宏,可以想见当年这里是怎样的傲视城乡同群,昔日书香门第、官宦豪门,只可惜今天,到处鸡鸭散步、柴禾乱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