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8章:琵琶怨 (第1/1页)
8、吴王东宫后花园的凉亭下,一张小小的青石几案上,摆了一盏茶,茶水冒着丝缕的热气。 芷兰一个人聚精会神地坐在几案旁边的塌垫上,手上握了一卷竹简,再一次把自己的全身心融入那竹简中…… 须臾,就听得亭子外面的花园小径上响起一阵杂乱的脚步声。 芷兰闻声正待转过身来,就听有笑声传过来,就听到邹阳的声音说:“芷兰,你瞧咱给你带谁来了!” 芷兰回头,果然就见邹阳、枚乘二人,身后跟着婉兮,三个人一路沿园中曲径走了过来。离得近了,就见那婉兮今日长长的身量,白麻直裙外面套一件紫色长褛,周身素扑,一无装饰,臂弯里抱着一个直柄圆形类似竖琴的东西。 芷兰看到婉兮,脸上显出惊讶和欣喜。芷兰再看那琴,感觉眼熟,一时叫不出名字来,说:“原来是乐府琴师到了!” 婉兮一直走到芷兰面前的亭子口,款款下拜:“婉兮见过世子妃。” 芷兰还礼:“不必客气,快起来吧。” 邹阳瞧着芷兰,玩笑道:“啧啧,咱这位世子爷,刚娶亲才几日,就狠心丢下世子妃一个人跑长安去了?” 芷兰对他只扫了一眼,没有接话。 枚乘却道:“芷兰读的什么?这么入神?”说着话,从芷兰手上接过那竹简,看出是贾谊的遗作,便不再多言。 芷兰则望着婉兮:“敢问婉兮琴师,手上抱的这个是什么?” 邹阳拿过来,轻轻拂一下,就听有铮铮响声,十分悦耳:“这个么,叫琵琶。” 芷兰见婉兮点头,不禁重复了一声:“琵琶?” 枚乘:“是这两年在吴国才看到的一种乐器,听说来自于北方。” 芷兰:“我虽对乐器没有研究,可也常去梁国的乐府,怎么从来没见过这种乐器?” 枚乘:“是这样,吴国自汉开国以来,得益于朝廷休养生息的惠民政策,加之鱼米之乡,得天独厚,既得铜山铸钱,又能煮海水制盐,厚益垄断,国富民强。不光如此,吴国近些年还开挖了运河,使南北交通便利,再加上吴地对百姓免收赋税,接纳四方游民,就连罪犯也包容厚待,便使得无论粮食、丝帛、冶练、手工作坊,还有诗书、乐音、教坊,这吴国都比别处繁盛了许多……就说这琵琶,原是北方匈奴人的一种马上乐器,后经边境贸易传到汉家,又随大批南迁的游民来到吴国,所以吴国在这风雅乐艺方面,也是其他封国不能比的。” 芷兰瞧着婉兮,不无好奇道:“不是说婉兮姑娘是咱的同乡吗?” 婉兮垂首矜持地答:“咱祖上是离睢阳很近的良山,不过民女早些年就跟着家人到了吴国来,已经把这里看做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了。” 芷兰听着她一口的吴侬软语,便问:“那你,还会讲家乡话么?” 婉兮笑道:“我自小在良山长大,家乡话怎么也是忘不掉的。”说着就换了语气,对芷兰来了一句家乡语:“世子妃到俺家那里,坐马车也就一半天路程,可算近不?” 芷兰笑了:“既是这样,我们就是姐妹,你以后就管我叫jiejie,别叫什么世子妃了。” 婉兮:“那怎么行?咱虽说是乐府琴师,早年也就是个流落街头,卖唱为生的草民,世子妃身份贵重,咱不能不尊。” 芷兰:“哦。meimei早年在哪里做营生?后来怎么就来到了吴国?还学得这样一手外国的乐器?” 婉兮:“这个说来话长了,那年大河发水,冲毁了良山的许多房屋和庄稼,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全都逃了出来。我一路上跟着爷爷奶奶,后来就走散了。半道上遇着土匪,抢了家里带出来的一点粮食,爷爷不久就饿死了,剩下我和奶奶,四处讨饭的路上,奶奶就教我唱小曲,拿瓦片当缶板。” 芷兰不禁感叹:“好一个苦命的姑娘。” 婉兮点头,淡淡地:“……后来咱唯一的亲人奶奶也去世了,婉兮一个人无亲无故,为了安葬奶奶,只好头插青草自卖自身,可巧就让我遇上了恩人义父……”婉兮说着眼里竟闪出两朵泪花:“当初若不是义父,我就算能挣出命来,也不知流落到天涯海角哪里去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