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八章江阴要塞 (第1/1页)
江阴要塞历史悠久,要塞区以江边的黄山地区为主体。黄山当面的长江江面最狭处宽仅1.25公里,古往今来,守江必守江阴,是为军事重地,战时要塞,素有"江海门户"之称,江阴北扼长江、南控太湖,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江阴的人文历史相当悠久。战国时期楚考烈王封黄歇为春申君,以江阴为春申君采邑。"江阴志"记载道:"(春申君)请地于江东,于是城吴故墟以为鄂邑。故今以春申君为号者居多,如申港、黄田港、君山、黄山之属是也"。因为优越的地理环境,江阴在唐代即为重要港埠。宋代的江阴军更是蕃舶常集之重要商港。王安石巡视江阴黄田港时曾赋诗道:“黄田港口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 随着苏州、无锡国防线的失守,江阴要塞开始暴露在日军的兵锋下。江阴县位于京沪铁路与长江江防的中枢,是长江江防作战中的总枢纽。在战前就已积极规划转入战时体制的方式,可以说是战前动员准备的一个实验县。在淞沪战役结束之后,军委会以第5军兼军长张治中将军负责指挥国防线驻军,张将军即以第87师与第88师进驻苏锡常国防区备战构工。其中第87师即驻扎江阴,第87师师长王敬久将军驻节江阴县党部,该师除修整国防工事之外,师政治部主任杨纵华上校还主持开办花山民防干训班,先后开办了学生训练班、青年训练班、上海市民高级训练班。每期学员达2000人,训练期为六个月。 1935年,江阴县县长改以保定军校毕业曾任团长的袁右任上校继任,县警察局局长改为中央军校毕业的张瑞康少校。全县干部多半送往卢山暑训团受训。县教育局在省保安处督导下开办民防学校,在各区、乡、镇均有分校,训练全县壮丁基础军事技能,结训后编成乡镇壮丁常备队。在战前一共轮训壮丁5万余人。理论上,这个规模的国民军训将为整入战时体制提供大量正规军兵源与民防部队,但是因为苏州、无锡、张家港(沙洲县)和吴福国防线、澄锡国防线的快速沦陷,使抗战时期江阴的战时体制没有获得从容展开的机会。 早在上海战事一开始,为了防止日军军舰从长江突袭,中国海军部陈**将军把海军第1舰队与第2舰队的主力舰船在江阴江面全部自沉,同时还从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各省紧急征用民用小船、盐船185艘,满载石子沉入封锁线的空隙中。封江行动使日海军想从江面偷袭进攻江阴县的计划还未实行就胎死腹中。 江阴要塞火力强大,编制有黄山炮台(228毫米*炮2门、203毫米*炮1门、150毫米*炮2门)、东山炮台(英造317毫米*炮1门、205毫米榴炮2门)、西山炮台(377毫米*炮1门、305毫米*炮2门)、鹅山炮台(228毫米*炮1门、303毫米*炮1门)、萧山炮台(德造120毫米*炮2门)等五个炮台以及工兵连、通信连、守备营,共拥有150毫米以上重型*炮19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