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自古仇家多兄弟 (第1/1页)
话说这尹得川三人,早晨起来吃了饭,算了店钱。赶着驴车送女尸回家,今天他们问好了路。要去的这个村叫李家村,虽然叫李家村,不过村里的姓很杂。少说也有五六姓。离着黄河很近,仔细听都能听见黄河水的流淌声,一水的沙土地。现在接近麦收,中午天晴的时候,晒的人额头冒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里人有好多靠打鱼为生的,远远的就能看到竹竿上凉着一条条渔网。村口树荫下,蹲着一个老汉,穿着棉袄,麦子不倒,不离棉袄嘛!叼着烟袋,烟荷包悠荡着,盯着来来往往的人,不时的站起来张望。 王大力把驴车赶到村口,见到他这个闲人,就下车过去问路:“大爷!这是李家村不?”那老汉远远的就看见了他们,斜楞着身子楞楞的看着,听王大力这么一问,才晃过神来,眼睛不住的打量赵得一,嘴里“昂”了一声,算是回答了。 王大力接着问:“你们村有个叫‘杨二杠子’的你认识不?”王大力说完又回头询问尹得川:“是叫‘杨二杠子’不?”尹得川从车上下来,冲着王大力点点头,又走到老汉身边问:“大爷,你认识不?”老汉又瞅了瞅车上的赵得一,又‘昂’了一声。说完之后把烟袋锅在鞋底上敲了两下,把烟荷包盘了几下,插在腰后的扎包里。几步跑到车前,一把拉住刚下车的赵得一:“大师,‘杨二杠子’是俺爷,俺这就领你们去俺家。” 老汉说完一手拉着赵得一,一手牵驴,就进村了。呵呵!谁让只有赵得一穿的是道袍呢! 你们或许会问了,咋就那么巧?这要归功于最古老的通讯方式——托梦(好吧!我承认,写到这里我笑了!)!这老汉连着好几天晚上都梦见自己的爷爷,一直和他说:有人要把他娘,就是这老汉的老奶奶的骨灰送回家,让他到村口接着点。一开始老汉没放在心上,连着做梦,他就到自己家的祖坟上烧了一些纸钱,可还是做一样的梦。老汉就在心了,让孩子下地干活,自己在村口守着。 今天看见驴车上的赵得一,他就信了,这车上除了赶路用的东西就拉了一个坛子,他一下就看明白了,这就是爷爷托梦说的老奶奶的骨灰。 好神奇吆! 被冷淡的尹得川和王大力,一脸的郁闷,跟在后面进了村。 老汉叫杨清,今年五十挂了两个零。把赵得一三个人领回家,尹得川把他们来的原因说了一遍,听的杨清下巴耷拉的老长。嘴里一个劲儿的念佛,说多亏了遇见好人,还说杨登云是个大善人,再说感谢他们不辞辛苦把老奶奶送回家。 一边叫人把下地干活的孩子找回家。一边说自己记得爷爷杨二杠子说过,老爷爷杨二饼第一个媳妇也就是自己的亲老奶奶,为了救爷爷被大水冲走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自己都是要孙子的人了,老奶奶却碰到了好心人,和两位活神仙,给送回家了…… 孩子们回家,赶紧从车上请下女尸的骨灰,设了灵堂,准备出丧。自然,规模要比正常出丧要简单一些。就是做做样子。给埋了就行了,活着的这些人,都从来没有见过这祖奶奶青萍,更是没有一滴眼泪。 村里人见杨清家有事,都以为是杨清过世了,后来都围上来一看——还有这种事?议论纷纷,有说神奇的,有说好人的,但更多的人还是认为不靠谱,可能是骗人的。可见三个人只是吃饭,喂驴。给东西给钱都是坚辞不受。心里或多或少也就信了。 尹得川见杨清设了灵堂,三人就拜了拜,烧了些纸钱,就要回家。杨清那里让,非要让住几天。尹得川摆摆手,你家里还有事,就不多待了。 杨清老汉,见留不住他们,就让孩子们准备了一些干粮和草料,千恩万谢。把他们三人送出村。出村的路上的时候,杨清老汉叹了一口气:“哎!这丧怕是出不消停啊!” “咋了?”王大力因为老汉只拉着赵得一说话,冷淡了他和尹得川。心里有些气不顺。 “说来话长!”杨清老汉又装了一锅子烟,说起了往事。 ‘自古仇家多兄弟!’有些人在外面八面玲珑,可和自己的亲兄奶弟却臭的如同狗屎。别为为什么,也别说谁对谁错,每个人都有一肚子的委屈,如果细细的数落,能够杠子牛吃一冬天的。可要是简单的说一下,就是:亲兄弟处事多,难免有个长短,得了好处的感觉应该,受了委屈的心里就憋气。一来二去,积沙成塔,就出了矛盾。好的过年过节磕个头,还个礼这篇就过去了。再不济,平时不上门,赶上红白大事,或者带着新人门前磕头,或者带着孝帽子往灵棚里一钻,知道是一家人,血浓于水,也算是没了间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