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文家团 (第1/1页)
那个年代的人,穷!忠厚老实是做人的准则,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甚至有些傻。就像是贫瘠地里的荒草,挣扎着生存,挣扎着留下根,挣扎着盼着春天,挣扎着生存……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甚至没有思想。 世道又不太平,土匪横行。出车贩货的,经常血本无归,甚至搭上性命。在家守业的,也是常常受到sao扰,明抢暗夺,绑票敲诈。 文家的文成义,是一个武师,自幼习武,性格开朗,爱打抱不平。结交好汉,也算是威震一方。各村的财主出资,成立一个维护地方安全的队伍。文成义当团长,各家地主出钱,再由各村选拔人。有外出的,他们护送,在家就各村看家护院。这可比县衙门来的实在,再说了,兵荒马乱,出了事,就算告了,县衙门也懒得管。 文成义这些人,就是后来的‘文家团’。 …… 王家村,有一户人家,家有权势。儿子在府衙为官。老太太居家,手下指领一些小买卖,地方的小股流匪,也不敢招惹他们,日子也算是过得安逸。 秋后大枣熟透了,就想着安排人去贩一些枣回来卖,找十多个车夫,推着太平车去大山收枣。 当初成立护村文家团的时候,王家家也出了钱。文家团就象征性的派了一个人护送。 一路晓行夜宿,收了枣,就往回走。到了惠民县城,天已经黑了。找了一家旅店,收了车,安排住宿。 文家团派出跟队的叫杨奎山,杨初一知道,这杨奎山就是么儿的爷爷。 吃了晚饭,杨奎山扫帚苗剔着牙,心里暗道:“都说王家的势力大,我要看看,他到底有多大!” 吃过了饭,伙计们把推车靠拢在一起,有篷布盖起来,向店伙计讨来洗脚水,洗洗脚,唠会嗑,个子睡下了。 那时候的旅店,大部分都是通铺,南来的,北往的,不管是不是认识,只要挤得开,就睡一起。一来都是受苦受累的赶路人,二来也没什么贵重的东西可以偷,顶多就是早起的,穿走了晚起的鞋。 夜深了,店伙计关了店门,打上门板。端着油灯各个房间转一圈,一来看看今天住了多少人,二来吹了各个房间里的油灯。屋里早就鼾声如雷,有磨牙的,嘛急嘴的,翻身蹭痒的,腿疼腰疼嗨吆的……各式各样。店伙计早就习惯了这些,因为越是这样,才说明越是睡熟了。 吹了屋里的油灯,一手挑着门帘,一手端着油灯就要出门。忽地听见有人说梦话:“嗯……这法好!枣里藏硝。”店伙计不由得一愣……原来这硝,那时候是用来*的,属于官府的买卖,老百姓是禁运的……犯私。 店伙计出了门,在门口稍微停留,就听里面那人吧嗒了两下嘴接着说:“贩枣能挣几个‘丁隔了’(赚钱少),这买卖大了。”店伙计心里听得真切,这几个贩枣的,其实是枣里藏硝,这还了得。急匆匆找到店老板,把刚才的事一五一十的说了一遍。店老板听了也是一惊,不过接着就缓和了下来,对店伙计说:“痴言痴语,不信也罢!” 店伙计见老板不言语。也就回屋睡觉了,他翻来覆去睡不着,心思着:‘店老板是老狐狸,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顾及自己的生意。可我怕啥啊?如果举报了返硝的,查实了,这是大功一件,赏钱少不了。如果不是,影响的又不是自己。’ 店伙计思前想后,悄悄的披上衣服,打开了角门…… 天蒙蒙亮,一群衙役挎着刀,乱哄哄的围了旅店,进门一看,王家的那些推枣贩枣的伙计早就走了。原来这店老板心里也不踏实,一时也没睡下,朦胧中听见角门响,心中就明白了七七八八,出来一看店伙计不在。急忙忙走进杨奎山睡的那屋,点了灯,喊了一声:“祸大了!赶紧走,祸大了!还不走。”伙计们虽说不明白什么事,看看时辰,虽说早,但也再睡不了多长时间了,嘟嘟囔囔,撤了篷布,漱口撒尿,才磨磨蹭蹭的推车子出门。 车队刚走出不远,就被后面的衙役追了上来,围了车队,把伙计们赶在一起,问车上推的是什么,都说是枣。乱哄哄,闹哄哄,引来了许多人围着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