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有工厂_第253章 凭本事骗的钱,为什么要还?(感谢太极飞羽1万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53章 凭本事骗的钱,为什么要还?(感谢太极飞羽1万赏!) (第1/3页)

    我在古代有工厂正文卷第253章凭本事骗的钱,为什么要还?刚睡下去不久。

    外面传来一阵钟鸣。

    当!

    当!

    悠扬地传遍了整个汴京。

    熟睡中的王琛感觉自己被人推了好多下,耳边传来柳琦红的声音。

    “官人?”

    “官人?”

    王琛这才挣扎着睁开沉重的眼皮子,有些茫然地四处张望了下,看见窗外依旧黑漆漆一片,他看了看烛光下貌美肤白的柳琦红,问道:“琦红,怎么了?”

    话刚说完,又“当”地一声响起。

    柳琦红用手掖着被子挡在身前,指指外面,“朝钟响了,今日要上早朝。”

    王琛有些无语。

    老赵故意的吧?明知道哥们儿昨晚洞房花烛夜,今儿个就上早朝?

    他非常无奈啊。

    早朝不能不去,王琛只好撑起身子准备起床。

    诶,也不知道为啥,昨晚放了两炮后,浑身一点力气都没有,肚子里还非常饥饿,用一个词来形容非常准确“饿得慌”。

    这时,外面传来丫鬟的声音:“小郎君,老爷吩咐我等伺候您起床上朝。”

    已经有过一次早朝经验的王琛没像上次那样一惊一乍,对外喊道:“进来吧。”

    吱嘎,门被推开。

    几个丫鬟鱼贯而入,有人端着铜盆,有人拿着牙膏牙刷,当然,还有捧着朝服。

    芸儿抢在她们前头,主动伺候王琛刷牙洗脸更衣,柳琦红更是披上衣裳,从下人手中接过朝服,亲自拎着给王琛穿上去。

    更衣中,王琛饿得不行,他伸着双手道:“芸儿,叫东厨给我热点熟rou。”

    芸儿忙问道:“热多少?一碗够不够?”

    一碗rou已经不少了。

    可是王琛本能地觉得不够自己吃,一边系着朝服的扣子,一边道:“热两斤牛rou,我记得昨天晚宴的时候,似乎看到牛rou了。”

    嗯,宋朝初期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不准吃牛rou,不过默认不准吃,牛是劳动力,在某些时候比人还金贵呢。

    而在古代,牛rou和羊rou属于上等rou,猪rou是下等rou,王琛作为从三品大员纳妾,宴席上弄点牛rou,赵匡胤和朝廷大员们看见了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追究什么。

    “好的阿郎。”芸儿匆匆出去了。

    ……

    离开家。

    坐在轿子里,王琛捧着牛rou吃个不停。

    一向在北宋不会饥饿的他,再一次体会到了饥肠辘辘的感觉,上一次被还是林少夫人的王文秀用手解决后,也是如此。

    王琛猜测,可能自己不属于这个时空,又没有新陈代谢,想要强行留种的话,需要花费高于寻常人几倍的能量。

    大概只能这么解释了。

    否则他真的想不通为何每次释放过后,会如此疲倦饥饿。

    两斤牛rou一扫而空。

    照理说,吃这么多下去,人早就肚皮撑爆了。

    然而王琛却一点撑的感觉都没有,甚至只觉得半饱,还想吃东西。

    进了皇宫,在文德殿门外朝堂的东庑里面等待了一个多小时。

    快到五更天的时候,众官员在鸿胪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垂拱殿。

    和上次大庆殿大朝会不一样,今天只是日常朝会。

    王琛作为从三品大员,身份地位已经很高了,他站在左边第五排,左右都是大佬,比如说诸正议、通奉大夫、御史中丞、开封府尹等等。

    至于武官站在右边,隔了一个走道,同样从三品的武官有诸卫上将军、护军等等。

    静候了几分钟,忽然间鼓乐齐鸣。

    一身便服的赵匡胤打着哈欠从里面走出来,徐徐坐到龙椅上,和众人打招呼道:“诸卿早。”

    这里不得不提一句,皇帝的龙袍不是随时随刻都穿,甚至上朝的时候都未必穿,只有遇到重大事情的时候,皇帝才会穿龙袍,比如说年前大庆殿朝会。

    其主要原因是龙袍做工极为精细,用的都是金丝银线孔雀毛,做工无可挑剔,要是洗涤的话,很容易损坏,哪怕到了现代社会,各种高科技洗衣方法扔不能够解决龙袍清洗问题,干洗也不行,所以一般而言,龙袍会一穿到底。

    可是制造一件龙袍的代价非常大,大概一千贯钱,耗时非常久,约莫两年才能制造一件,所以皇帝平时不怎么会穿龙袍。

    在场三百来官员在鸿胪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齐齐跪拜道:“见过吾皇。”

    浑身无力的王琛也混在人群里,懒洋洋道:“见过吾皇。”

    “众卿平身。”赵匡胤显然也没怎么睡好,说话都有点有气无力,他强打起精神,“元夕已过,各司、各地积压的政事诸卿可以处理起来了。”

    王琛眨眨眼,今天怎么没说“有事启奏,无事退朝”这句话?按照惯例,要是没啥事的话,皇帝一般性都会说这句话,虽然这句话的出处源自唐朝皇帝李隆基为了宠幸杨玉环,但是后来皇帝觉得妙都拿来用了。

    也就是说,赵匡胤今天有话说?

    王琛是这么猜测,估计还不是小事。

    宰相薛居正立刻上前一步道:“臣有事启奏。”

    赵匡胤问道:“何事?”

    薛居正一五一十道:“潭州太守朱洞上书言,建立了岳麓书院,望陛下能够御笔亲书赐块牌匾。”

    王琛晕了一下,这种事都要拿到朝堂上来说?

    未曾想,赵匡胤还一脸认真道:“朕今日政务繁忙,择日再议。”

    薛居正退下了。

    供奉官、閤门祗候王审锐上前道:“启禀陛下,家父病重,一蹶不起,近日内可能无法再上早朝。”

    这人王琛认识,是北宋开国名将王全斌的儿子,难道王全斌身子骨不行了?

    朝堂里也是一片哗然。

    “王节度使生重病了?”

    “他已经六十九岁,眼看古稀就要来临,希望吉人自有天相。”

    “下朝后去探望探望。”

    赵匡胤也是一脸关心道:“待会朕带太医前去探望。”

    陆陆续续又有人启奏了一些事情。

    诸如攻打北汉、哪里又发生天灾人祸。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全在商议国家大事。

    和王琛没啥关系,他身子骨还是很疲惫,低着脑袋险些睡着了。

    沈义伦刚刚启奏完一件政事退下。

    突然,赵匡胤话锋一转,道:“年前朕特将静海升为州,任王大夫为知州事,但静海临海,物资瘠薄,朕想从三司批五十万贯助静海发展,诸卿觉得如何?“

    嗯?

    说到自己了?

    这件事王琛记得,过年前赵匡胤和自己说过,答应批五十万贯给自己当“电能”发展经费。

    只是吧,五十万贯不是小数目,这种事情肯定要拿到朝堂当中来说,获得实权派首肯后才能执行,毕竟皇帝不是一言堂。

    其实赵匡胤的理由也很合适。

    静海刚刚升级为州,确实需要资金发展,王琛觉得大臣们应该不会有啥意见,要知道哪怕如今是北宋初期,宋朝的国库里依旧堆满了金银珠宝,非常富裕。

    未曾想,意外发生了!

    一直表面上和王琛关系还可以的宰相薛居正第一个跳出来,他大叫道:“陛下,万万不可啊,五十万贯不是小数目,如今太原未平,北有辽人,每年军费支出就不少了,静海地处平原,沃野千里,赋税慷慨,要发展何须朝廷支出钱财?”

    三司最高执行长官沈义伦也紧随其后,“臣也觉得五十万贯不妥。”

    首相和次相都跳出来了,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