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三章 喜报冲击,保姆黄英 (第1/4页)
第一百一十三章喜报威力,保姆黄英 83年,中考成绩是要分别用到各自学校的,电话查分什么的,根本不可能办到,更别说网络查分。【】 蓉城第七中学的真学霸,总分只失了1。5分,其中作文扣一分,英语作文扣0。5分,分数通报出来时,当初坚持特招真学霸进入七中就读的招生主任笑得合不拢嘴。 “徐宝镜同学,肯定是京大华大的苗子了,只要高中她不走弯路,高考时绝对可以冲击全国高考状元!” 出一个全国高考状元,对身为省重点中学的蓉城七中来说肯定是大事。 每个人都有向上走的追求,蓉城七中的校长也有,他想带领着蓉城七中走向“全国重点示范中学”的辉煌。 有一个全国高考状元,对校长来说,迈向全国重点的步伐简直跨出了一大步。 七中会得到蜀省更多的教育资金扶持,会有慕名而来的更多优异学生,状元带来的效益,或许将影响蓉城七中未来十年的发展。 “必须要确保,徐宝镜同学仍然报读七中高中部。” 校长给招生主任下了死命令。 就是宝镜的班主任,三年里除了考试时,根本没有接触过她,又岂能用师生情谊打动她? 班主任还想到了一个最坏的可能,“中专是提前录取的,徐宝镜同学年龄毕竟不大,若是被中专招生的老师忽悠了……” 班主任说得没错,80年代的中专是四年制,择优录取初中毕业生,不少成绩优异的学生会被中专“包分配”的政策所吸引,脑子一热,就报读了中专。 中专学制是从苏联传过来的,是各省市县级政府定点培养人才的摇篮,注重专业性和对口性,读四年中专出来,就能通过分配成为国家公务人员,什么林业局、矿务局等等,都需要专业对口的中专生。 在教学质量不是特别好的乡镇学校,能考上中专,已经是学生家里祖坟冒青烟,毕业包分配,还能户口“农转非”,吃上皇粮……呵呵,大部分学生认为,考高中的人才是傻子呢,等读了高中再考大学出来,一样是包分配工作,中专四年,显然能比大学生们占据更好的工作岗位嘛,而且多了几年工龄! 当经济快速发展后,这批成绩优异,原本可以按步照班读高中考大学的“中专生”,肠子都悔青了。 第一学历是中专,与第一学历是大学重本,只要工作十年后,从升迁上就有本质的差别。 徐家,好歹也是县城里的,父母看上去挺有文化,应该不至于这么短视吧? 七中的招生主任,带着忐忑,三年后,再次去往南县徐家。 敲了半天门,根本没反应。 招生主任的心都凉了大半,大周末的,徐家人不会是在躲他吧?主任捏着红榜,脑门儿上的汗密密麻麻的都比黄豆大,足见其心情。 隔壁张鹏奶奶听着不对劲,打开门出来,眼神中带着警惕:“同志,你找谁?” “老人家您好,我是蓉城七中招生办的,请问徐宝镜同学家里的人呢?” 张奶奶眼神发亮。 “七中招生办的?” 哟,她大孙子张鹏也是七中的嘛,张奶奶满脸热情请主任进屋。 “老师,你喝水还是喝茶?” 嗓子火的冒烟,主任向张奶奶讨了一杯水。 张奶奶学着张鹏那样,从冰箱里拿出柠檬切片,给主任泡了一杯柠檬薄荷水,清清凉凉的,特别解暑热。 主任将一杯水喝尽才缓过劲来。 “老师,你找宝镜,是不是中考成绩出来了?我孙子也是七中的,他叫张鹏,不知道考上七中高中部没有?” 张鹏?亏得来南县的,是招生主任。 招生的活儿不好干,主任将大部分学生的成绩都记得差不多,张鹏多少分他不记得,不过按照录取比例,张鹏肯定是能顺利升入七中高中部的。 主任和张奶奶一说,老太太高兴得都不知道怎么办。 “那宝镜呢?” 主任矜持一笑,他兜里揣着的成绩单,是特意用红纸写的。 “全省第一。” 张奶奶倒吸了一口凉气,尖尖小脚站不住,赶紧坐下来平复激动的心情。 全省第一啊?像是在意料中,可当真的证实了,消息还是叫人惊讶的。 “老师你得去蓉城,徐家会搬到蓉城去。” 张奶奶给了徐家正在建房的地址,招生主任又急冲冲赶回蓉城。如今建筑材料不便宜,事实上人工却不贵,只要能买齐砖瓦水泥还有钢筋、预制板,徐家的五层楼就是打地基时耗时多,等到地基打好,那真是以三天一层的速度在往上修。 主任按照张鹏奶奶说得地址找去,徐家五层楼的房子已经在封顶了。 工地现场,只有徐海东在,李淑琴今天要去面试替宝镜外公外婆请得保姆——其实也算知根知底了,就是李淑琴开在农机厂对面请得第一个厨子黄嫂子的meimei。 “老板,我meimei真的特别能吃苦,干活儿细致,家里负担重,我妹夫偏偏有些封建思想不肯让她出去打工,当然,照顾老人又不同了,老板您父母都是文化人,我能说服妹夫。” 黄嫂子现在不叫黄嫂子,她是继王月琼后,李淑琴提拔的新店长,是李淑琴仰仗的干将,黄店长就算为了自己的工作,也不敢介绍不靠谱的人给李淑琴。 招生主任一到施工现场找到徐海东,暗自高兴。 能在蓉城买地皮盖五层下楼的人家,不管怎么看,经济上肯定很宽裕——那就不会为了孩子早几年工作赚的那点工资,鼓动徐宝镜去读中专,眼见徐家经济条件不错,主任老高兴来着。 “这份喜报,是必须亲自交到徐宝镜同学父母手中的,感谢两位为七中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学生。” 喜报:徐宝镜同学在83年蜀省统一初中毕业考试中取得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 徐海东的手上还粘着水泥灰,他此时全无形象可言,握着红纸喜报的手微微颤抖。 依稀记得,在宝镜忽然开窍,一举考得南县小学联考第一成绩时,妻子李淑琴曾和他展望,他们的女儿将来或许能摘得中考状元,甚至是高考状元……徐海东当时理智压过了感性,还因此反驳过李淑琴,两口子闹了不愉快。 哪曾想到,李淑琴一语成谶。 全省第一,肯定能算高考状元了——就算此时把全国的初中毕业生聚集起来统一考试,徐海东也有一股对女儿的盲目信任,宝镜说不定能考全国第一呢。 “我、我去通知她妈……” 徐海东都顾不得监工了,招生主任连连叫了他几声,奈何这人就像没听见,骑着自行车就跑了。 家里的小车,一直是李淑琴在开,徐海东对于老婆开车自己骑自行车并不抗拒。 宝镜外公早年在蓉城是分得一套宿舍的,南县的房子,更准确来说是宝镜外婆娘家的祖产,外公孑然一身从外地来到蓉城,经人介绍和外婆结婚。 李淑琴就让黄店长的meimei到父亲的蓉城房子里面试,徐海东一找一个准儿。 那边,正面试呢。 李淑琴也管理了两年小吃店,怎么招聘员工是有经验的。 大概黄店长刻意祝福过,她meimei黄英穿着一身蓝布衫,半新不旧的,倒是浆洗的干干净净,就是衣肘上有两个硕大的补丁,足以看出黄娟不是说假话,她妹家庭条件是真不好。 人不算顶聪明的,真聪明也不会把日子过成这样。 不过仅观察了一会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