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7节 (第2/3页)
国家都有。并不是官越大,钱越多,就能不朽。” 叔孙豹一番话,说得士匄垂头丧气。 而叔孙豹的“不朽”论述被后人称为“三不朽”,世代流传,叔孙豹也因此而不朽。 哪三不朽请看左传原文:“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马首是瞻 叔孙豹说到做到,第二天,鲁军率先渡河。 鲁军渡河,有一个人坐不住了,谁 郑军统帅是子乔,郑国从前的外交政策是以万变应万变,也就是没有外交政策。从前被晋楚两国轮流蹂躏的日子受够了,如今能够专心专意投入晋国的怀抱,他们觉得来之不易,应该珍惜。所以,郑国人是很希望诚心诚意跟着晋国人干的。 看着鲁**队渡河,子乔觉得郑**队也该渡河了。可是,子乔不太明白盟军中这些乱七八糟的关系,又生怕贸然行动会有麻烦,于是,他决定去找卫国人一起行动。 其实这个时候,卫国人的心思是一样的,卫军统帅北宫括也正犹豫呢。 “既然投靠了晋国,又不死心塌地跟着他们,怎么能指望今后他们来保护我们呢兄弟,咱们渡河吧。”子乔说。 “正有此意,明天咱们一块渡河。”北宫括说。 第二天,卫军、郑军联袂渡河。 鲁军、郑军和卫军都渡河了,荀偃和士匄再按兵不动可就说不过去了,于是,晋军中军渡河,上下两军随后渡河,最后,宋军和齐军也不得不渡河。 匏有苦叶啊。 联合**队渡过了泾水,秦国再度震惊,秦景公作了最后动员,并且准备实在抵挡不住,向西逃遁。如果逃也逃不了,那就抹脖子自杀。至于讲和或者投降,秦景公想都没有想过,他说了:晋国人说话要算数,除非老母猪会上树。 可是秦景公不知道的是,晋国人根本不想再进攻了。 联合国大军驻扎在泾水西岸,再次按兵不动,等待粮食吃完,然后撤军。 栾黡气得牙痒痒,要不是魏绛劝他,直接就去骂荀偃了。 齐宋两**队暗自高兴,每天悠闲自在,权当西部自驾游了。 一转眼三天过去,大军没有动静。可是,发生了一件事情让联合**不能不动了。 原来,秦国人在泾水上游放了毒药,那时候的毒药很厉害,没有水货,因此下游盟军的士兵喝了下了毒的水,个别体质略差的就被毒死了,还有一些上吐下泻。 “进又不进,退又不退,难道在这里等死吗与其在这里等死,还不如去跟秦国人战死。”子乔愤怒了,他也不打招呼,率领郑军前进了。 郑国人,其实是很有血性很有担当的人。 郑军前进,鲁军和卫军也随后跟上。这时候,荀偃也就不能继续按兵不动了,于是,盟军跟着郑军前进了。当天,盟军顺利拿下棫音域林今陕西泾阳县泾水西南。 拿下棫林,又是按兵不动。 到这个时候,大家都看得非常清楚了,荀偃根本就不想往前走了。不要说齐国和宋**队了,就连鲁国、郑国和卫**队也都觉得很没劲了。 敌军主力还没有见到,盟军就已经士气低落,人人思归。 盟军统帅们又一次开会了,自从上次在河对面开会之后,就再也没有开过会。 “各位,如今我们已经顺利渡过了泾水,实现了战略性的胜利,盟军表现英勇,令人敬佩。那么,我们下一步该怎样行动,请大家发言。”荀偃又是这一套,等大家提出撤军。 大家暗笑的暗笑,苦笑的苦笑,就是没人发言。 最后,栾黡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他“腾”地站了起来,大声说道:“元帅,磨磨叽叽干什么你是元帅,你说了算,你说吧,明天该怎么办” 栾黡把球踢回给了荀偃,看他怎么说。 “这,这个”荀偃扫视一番,确认实在是没有人会再发言,没办法,只得说了:“这个,明天,啊,明天,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啥意思天亮的时候就准备好战车,填好井,削平灶,什么也别问,跟着我的马走就行了。 哄堂大笑。 “靠,你是元帅还是马是元帅啊还有这样下命令的管你马头向哪里,老子的马头向东。”栾黡忍不住低声骂了起来,荀偃听得清楚,假装没听见。 不管怎么说,荀偃发明了一个成语:马首是瞻。 第二天一早,联合**队早早起来,填井平灶,然后各国领军都来荀偃的战车前盯着他的四匹马,基本上,十二个盟国的领军,三个人盯一匹,要看看荀偃的马头到底去哪里,万一这四匹马的马头不朝一个方向怎么办晋国上军的赵武和韩起轮流过来瞄一眼,只有下军的两个帅佐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来。 荀偃很犯愁,昨天说的唯自己马首是瞻,而不是说具体方向,就是因为自己也不知道该往哪里走。想了一个晚上,也没想好。前进吧,实在不愿意;撤军吧,又怕被嘲笑。 可是,不走还不行,因为填井平灶了,这地方也不能待了。 正躲在大帐里头疼呢,有人帮他作了决定。 “报元帅,下军向东走,撤了。” 荀偃一听,大吃一惊,不过心头挺高兴。 “怎么回事”荀偃还要假装很严厉。 “栾黡说了,说不知道元帅的马头朝哪边,他的马头向东,所以就跟着他的马头走了。” “那,魏绛呢也跟着走了” “他说了,他是栾黡的副手,当然要听栾黡的。” “嗯,这件事情不怪栾黡和魏绛,是我的命令下得不清楚。算了,既然下军已经撤了,那就全军撤退吧。这次算便宜了秦国人。”荀偃借坡下驴,命令全军跟随下军撤退。 就这样,浩浩荡荡,盟军沿原路后撤,到泾水西岸,齐宋两军先渡河,当天回到泾水东岸;第二天,鲁郑卫三**队撤回东岸;第三天,其余盟军和晋国下军撤回东岸。最后一天,晋国中上军撤回东岸。 栾针之死 盟军撤军的消息迅速传到了雍城,秦景公立即命令出动部分兵力前往泾水,准备收复失地。秦军抵达泾水的时候,恰好是晋军上军和中军在渡河。 秦军远远地观望着,他们并没有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