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刚说春秋_第14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45节 (第3/3页)

的儿子范鞅前往吴国,忽悠吴国人。

    “狗日的,好像这个国家是我们家的一样。”范匄暗骂,不过想想,如果这个国家真是自己家的,倒也不错。

    范匄说对了。

    诸樊这些年其实也挺怀念晋国人,毕竟那也是门亲戚。刚接见范鞅的时候,还拿腔拿调,说几句风凉话。可是范鞅搞了几首诗经,狠狠地拍了一顿马屁,又说了些血浓于水之类的话之后,诸樊就有点感动了,有点云里雾里了。

    “嗯,嗯,对,那叫什么非、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我们还要联手对付楚国人。”诸樊表态了。

    范鞅很高兴,心说蛮子就是好忽悠。

    诸樊好忽悠,可是巫狐庸就没有那么好忽悠了。

    “且慢啊,范鞅,十年前我们王子馀祭向你们晋国求援,结果被你爹一顿臭骂回来。你说,我们怎么还能相信你们”巫狐庸也没客气,哪壶不开提哪壶。

    范鞅笑了,这个时候,除了笑,也没有别的办法。

    “老巫,那是一场误会。其实,我爹是无辜的,都是荀偃在后面cao纵啊,这你爹最清楚啊。再说了,彼一时,此一时,难道对抗楚国不是我们共同的利益吗”范鞅说得很明白,大家都是为了利益,就不要纠缠于过去的事情了。之所以要提到巫狐庸的爹,画外音就是你不要忘了自己全家都在我们手里,小心点。

    巫狐庸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他知道,既然是你们自己找上门来的,不敲诈你一下,你们会更加瞧不起我们。

    “那这样,为了表达你们的诚意,也为了吴晋两国更加亲近。这样,我家大王的长子公子光已经到了娶亲的年纪,就向贵国求亲,请你转达。”巫狐庸给范鞅出了一个难题,因为晋吴两国同姓,按周礼不能通婚。

    诸樊瞪了巫狐庸一眼,心说你这不是要让人家笑话咱们吗晋国人肯定不同意。

    出乎巫狐庸的意料,也出乎诸樊的意料,范鞅竟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亲上加亲,好啊,我代表我家主公应承了。”

    巫狐庸和诸樊大眼瞪小眼了。

    “看来,为了利益,文明人也不讲文明了。”范鞅走后,诸樊和巫狐庸相顾感慨。

    晋国人继续忽悠

    对于这桩婚事,晋平公表示反对。

    “范元帅,同姓不婚啊。”晋平公有些不愿意。

    “主公,说起来,同姓不婚。可是,想想看,当初文公的娘也姓姬啊,不是挺好吗再说了,看看人家宋国,不都是同姓通婚,又怎么样了退一步说,就算有什么问题,今后生个弱智什么的出来,那也是吴国人倒霉啊,我们怕什么”范匄早就想好了说辞,吴国让儿子忽悠了,晋国这边,就是自己来忽悠。

    “这个。”晋平公还是有点犹豫,毕竟现在跟从前不一样了,现在晋国是盟主,要以身作则才好啊。

    “主公,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啊。”范匄又说。

    在晋国人的眼里,吴国根本就不是兄弟,而是狼。

    “那,好吧。那就悄悄地送过去,别让人家知道了笑话。”晋平公被说服了。

    “别介,要大张旗鼓地嫁过去啊。”

    “为什么”

    范匄是什么人著名**分子啊。

    **分子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他的是他的,别人的也是他的。所以,他是绝对不会吃亏的。

    范匄派人去齐国和宋国求媵,请两国派公主陪嫁。随后大张旗鼓,将公主送去了吴国。于是,地球人都知道晋国和吴国通婚了。同时,范匄放出风声,说是晋吴联姻之后,吴国将从东面发起猛烈进攻,与晋国前后夹击楚国。

    楚国驻晋国的地下办事处很快得到情报,说是吴国将重新开始进攻楚国,于是急忙回国报告。

    “令尹,吴国人又要来攻打我们了,怎么办”楚康王请来令尹子冯紧急商讨这件事。

    “这,吴国人呢,说聪明他们很聪明,跟我们打仗一套一套的;说傻他们很傻,总是让晋国人忽悠,这事情,还真难办。”子冯也挠头,这几年国家搞廉政风暴,总算过了几年安生日子,这下又不得安生了。

    “你看,咱们是不是先发制人,索性先给他们点儿颜色看看”楚康王有点沉不住气,毕竟,他的国际斗争经验不足。

    “那,好吧。”子冯没有更好的办法,同意了。

    不过,子冯还是有些怀疑,于是,一面点兵攻打吴国,一面分别派人前往吴国和晋国,继续打探消息。

    尽管很多年不跟吴国打仗,楚军在这些年里也没有闲着,他们cao练了一支水师,专门用来对付吴国。这次,子冯率领水师顺水而下,直抵楚吴边境。

    吴国人还是死守不战,子冯也命令不许冒进,等候消息。

    不久,派往吴国和晋国的密探先后回来,报告了情况。

    吴国方面的情况是,吴国人根本没有进攻楚国的打算,因此对于楚国的讨伐非常意外。

    晋国方面的情况是,在他们得知楚国进攻吴国的消息后,非常高兴,中军佐范匄宴请六卿,在宴席上说:“喝我们的酒,让楚国人和吴国人狗咬狗去吧。”

    “唉。”子冯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道:“说吴国人傻,其实我们也够傻的,防着防着,还是被晋国人忽悠了,防不胜防啊。”

    子冯没犹豫,楚军立马撤军。

    左传记载:楚子为舟师以伐吴,不为军政,无功而还。

    成语无功而还、无功而返,都出于此处。

    不过,楚军无功而还不是因为“不为军政”,而是因为被晋国人忽悠了。而之所以有“不为军政”的记载,那是因为楚国人不愿意承认自己被忽悠了。

    从士、荀息到阳处父、赵盾,再到范家父子,晋国真是个忽悠大国。

    子冯及时撤军,避免了一场战争。

    在楚国,楚康王松了一口气。

    在吴国,吴王诸樊也舒了一口气。

    在晋国,范匄叹了一口气:“这年头,忽悠人越来越难了。”

    “爹,那怎么办”范鞅也有点失望。

    “怎么办接着忽悠,你再去趟吴国。”

    忽悠害死人

    范鞅又到了吴国。

    吴王诸樊正纳闷呢,正想不通楚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