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节 (第3/3页)
剑自杀。 吴王夫差知道了伍子胥的临终遗言,勃然大怒。于是,派人把伍子胥的尸体运来,割下头颅,挂在高楼上,诅咒说:“日月炙汝rou,飘风飘汝眼,炎光烧汝骨,鱼鳖食汝rou。汝骨变形灰,有何所见”吴越春秋
吴王夫差,真够狠哪。 随后,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在鸱音赤夷皮口袋中,投到了江里。 后来,吴国人为伍子胥建祠,祠所在的山改名为胥山,在今无锡境内。 据传说,吴国人为了不让伍子胥的尸体被鱼吃掉,划着船,包了粽子扔进江中喂鱼,后来在江浙一带每逢五月初五就划龙舟包粽子。至今,这成为端午节风俗的来源之一。 伍子胥死得很冤吗可以说是,因为他是为了国家好。但是,也可以说不是,因为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是这样的命运。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要问:夫差可以放过杀父仇人勾践,为什么却不放过恩人伍子胥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要想想伯嚭的那句话:我们家连续三代被杀,也许该反思的是我们自己。 伍子胥的能力不需要多说,伍子胥的毅力也不需要多说,伍子胥的直率也不需要多说,伍子胥的忠诚也不需要多说。因为,说得够多了。 说说伍子胥的性格。 恩将仇报不是夫差的专利,伍子胥也未尝不是如此,吴王僚如果在天有灵,也会这样骂伍子胥的。 俗话说世道循环,报应不爽。伍子胥鞭尸楚平王受到普遍谴责,而自己的尸体也与楚平王一样荡然无存。 其实,伯嚭对伍子胥的性格评价是很准确的:刚暴、少恩、猜贼。他很多疑,很强暴,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并且很自我。在对夫差和对伯嚭的态度上,总是以恩公自诩,说话不留余地、不讲策略,这一点令人难以忍受,这也是伯嚭讲他坏话,夫差要杀他的主要原因。 对于吴国的贡献,不用说伍子胥是巨大的。但是,所有这些贡献,主要基于他向楚国报仇的需要,而确实不是为了吴国。譬如,吴国的官制一直没有记载,吴国人从夫差开始才戴帽子,才开始向中原文化靠拢。显然,伍子胥对于吴国经济文化的贡献不足一提,他的能力都用在了帮助吴国消灭楚国上。吴国在楚国的种种暴行,导致吴军在大好形势下败退回吴国,伍子胥难辞其咎。 吴国的穷兵黩武与伍子胥有很大关系,因此夫差穷兵黩武本身也是受到了伍子胥的影响。 伍子胥的性格造就了他的成就,但是也造成了他自身的悲剧。如果方法得当,他原本可以帮助夫差遏制越国,可是他的性格却恰恰促使夫差掉进越国人的陷阱。 至死,伍子胥还没有反思,还在抱怨。 第一九六章夫差争霸 伍子胥死了,越国君臣暗中庆贺。 就在伍子胥自杀的当年,越国遭遇天灾,粮食歉收。 “计然,这个时候我们都该感谢你啊。虽然收成不好,可是我们储备足够,能够自力更生渡过难关,都是你的功劳啊。”这天上朝,勾践当众表扬计然。 散朝之后,文种留下来没有走。 “文大夫,有什么事”勾践问。 “大王,你不该表扬计然。”文种说。 “啊,为什么”勾践有点糊涂了,还有点不高兴,难道文种嫉妒计然了。 文种笑了。 前期准备 越国人来向吴国求援了,说是越国粮食歉收,老百姓食不果腹,恳请吴国发扬爱心和霸主的慷慨大方,支援越国一些粮食。来年丰收,一定归还。 其实,吴国收成也就一般,余粮也不多。 夫差召集会议,讨论这个问题。 大臣们各自发表意见,有说给的,有说不给的。 “太宰,你怎么看”夫差还是犹豫,所以问问伯嚭。 “我听说邻国有急,千里驰救。这才是霸主的风范,不就一点粮食吗我们自己勒一勒裤腰带也就过去了。”伯嚭暗中收了不少好处,所以建议借粮,反正,也不用他勒裤腰带。 “好,借给越国一万石。”夫差决定了,反正,也不用他勒裤腰带。 就这样,越国从吴国借到了粮食。 为什么越国要向吴国借粮食 一切都是文种的计策。 文种要掏空吴国。 从吴国借来了粮食,文种发给了百姓。实际上,仓库里有的是粮食。 第二年,越国粮食丰收,而吴国歉收。 “该把粮食还给吴国人了。”文种说。于是,越国也准备了一万石粮食还给吴国。 吴国人很高兴,看来越国人很讲信用。 在越国人还来的粮食里,有一部分米粒非常大,看上去颜色透亮而且颗粒饱满。 “这些粮食好,我们用来作种子吧。”吴国人于是把这些大颗粒的粮食发给大家作种子。 这下,吴国人上当了。 原来,这些大颗粒的粮食并不是什么高产粮、杂交稻之类,这是越国人蒸过的,然后在石粉里过了一遍,看上去跟普通粮食没有两样。 可想而知,当年,吴国依然歉收,因为很多地里什么也没有长出来。 吴国遇上了饥荒。 原准备向越国人借粮,可是越国人先跑来借粮了,说越国也遇上了饥荒。 谁也没有借给谁。 但是越国人吃得很好,因为实际上他们又丰收了。 这一年,是吴王夫差十三年前483年。 吴国饥荒,民怨沸腾。 而越国正在热火朝天地练兵。 范蠡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了一个少女,这个少女别看年纪轻轻,可是剑术高明,据说是从一个老猿那里学到的。范蠡请她来为越军教授剑术,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越女剑”。 关于“越女剑”,见于吴越春秋,应是最早关于剑术的记载。越女,应该就是剑术的祖师奶。 同时,范蠡还从楚国挖来一个射箭的高手,此人名叫陈音,箭法十分高明,就在楚军中教授箭法。 后来陈音死了,勾践十分伤心,将他隆重安葬,所葬之地,叫做陈音山。 除此之外,排兵布阵,统一号令等,都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