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7节 (第2/3页)
来的中华文化。 什么是圣贤 先说说圣。繁体字的圣写法为“聖”,说文解字:“聖,通也,从耳。” 再说说贤。繁体字的贤写法为“賢”。说文解字:“賢,多才也。” 不管古人怎么说,我们自己来看看。 聖:耳为听,口为说,王者,老大也。所以,圣人就是见多识广、善于教诲的人。 賢:臣,就是辅佐,貝,就是多金。善于帮助君主管理国家,自己又很发财的人。 基本上,圣人呢,就是知识渊博,却没有政治地位的人;圣人在活着的时候往往不得志,因此只好著书来寄托自己的郁闷。基本上,圣人是弱势群体,类似当今常说的农民工一类。所以,别小看农民工,一千年以后说不定他们中谁是圣人呢。 因此,如果你还没有升官发财,那么写本书,就离圣不远了。要知道,老子也就写了五千字,那就是圣人了。而知道了孔子的身世之后,农民工的儿子也会对自己有信心。 贤人呢,就是有才干的当官的人。所以,活着的时候,贤人比圣人要滋润得多。 贤的社会地位是不错的,为什么呢因为贤通常都很能干,而且懂得变通。贤属于上流社会,类似如今常说的金领。他们有钱,受尊重,但是是给人家打工的。谁听说过哪个国君是贤人 基本上,如果你升官发财了,那么,多做点好事,那你就是贤人了。 不过在简化字之后,圣贤的定义有些变化了。 圣:上又下土,就是非常土、很过时的意思。 贤:上面是二又,下面是贝,就是非常非常发财的意思,是不是当官的倒无所谓了。 基本上,这样的解释也是准确的。所以现在说到圣人,基本上就是指书呆子;说到贤人,譬如社会贤达,那就是指有钱人了。 中国字很神奇,真的很神奇。 春秋为什么出圣贤因为这是一个社会剧变的时代,官场开始变得复杂残酷,因此如何能够既做好官,又能保护自己,就很重要。所以,贤人就出现了。而社会剧变引发一些人的思考和分析,那时候没有文字狱,所以思想很开放,于是就有了圣人。 我们常想,为什么同样一个时代,产生的圣人具有不同的思想为什么一个特定时期的圣人的思想,竟然能够在思想上统治此后的几千年历史为什么越是落后的国家,就越是出圣人圣人的思想究竟是落伍的还是超前的诸如此类的问题多多。 这样的问题,谁敢回答谁能回答 笔者才疏学浅,自问不能回答;笔者胆小如鼠,自问也不敢回答。 不过,笔者愿意把圣人们的生活状况,他们在怎样的时代背景、怎样的国家背景、文化背景和家庭背景下产生了他们的思想,他们如何在自己的思想指引下实施了怎样的作为,把这些交代给读者,让读者自己来回答以上的问题。 对于一种思想来说,人们要看的是他说了什么。但是对于这个人来说,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了什么。而我们要介绍的是人,不是思想。所以,他们说什么并不重要,我们要告诉大家他们做了什么。 也许,这很重要。也许,这能够让大家更真实地理解他们的思想。 而对于他们的思想本身,笔者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去介绍给大家,因为我们就一直生活在他们的思想中,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中,实在没有必要去费笔墨。如果有人需要精深的见解,其实也很简单,我们几千年来有数不清的人在解释他们的思想,其成果足以从地球到火星,又何必笔者去画蛇添足。 再说,笔者也不敢以某某学专家自居。 争论 争论就不必了。用邓公的话说:不争论。 因为这本书就是笔者的看法。对于古人的事迹,确切的就是确切的,争论也改变不了事实;不确切的就是不确切的,争论也不能使之确切。笔者只是表达笔者的看法,你反对,可以表达你的看法。 既然圣人的思想产生于百家争鸣,那么,对于圣人的思想,又为什么不可以百家争鸣呢如果圣人在天上或者地下有知,我想,即便笔者的写法有什么些微偏差,圣人们也会一笑而过的。 圣人,必有圣人的气度。 而这,就是笔者敢于不揣冒昧,书写圣人事迹的原因。 在写完这一部之后,笔者对圣贤这样总结: 什么是贤人贤人就是在保全性命和家族的前提下,还能帮助国家苟延残喘的人。所以,贤人创造办法。 什么是圣人圣人就是连自己的前途都看不到在哪里,却能为世界的未来殚精竭虑的人。所以,圣人产生思想。 有权力的人用权力说话,没权力的人才用思想说话。这是思想的光荣,也是思想的悲哀。 第二〇一章反战精英 “大哥,你当国君吧。” “那怎么行老三,爹指定了你啊,还是你当。” “我不当,大哥,你当。” “非让我当,我闪。” “你闪,我也闪。” 商朝约前1111年末年,孤竹国今河北境内国君的大儿子伯夷和三儿子叔齐双双放弃君位,出门当犀利哥去了。 老大老三走了,便宜了老二。 兄弟两个一打听,说是西边的周国今陕西境内是个尊老爱幼的国家,于是前往投奔周国。来到周国的时候,恰好周文王去世,周武王率领着周军出发讨伐商纣王。 伯夷和叔齐不顾一切,拦住了周武王的战车。 “父亲死了你不埋葬,还要出兵打仗,你不孝啊。以属国而攻打商王,你这是不仁哪。”伯夷叔齐两兄弟同声斥责周武王。 周武王一看,这哥俩哪个单位的竟然敢指责我 周武王不高兴,身边的卫士就要动手杀人了。 “算了算了,不就俩犀利哥吗赶走他们就行了。”姜太公懒得节外生枝,于是哥俩被赶到一棵大槐树下凉快去了。 反战精英 两位犀利哥从此四处奔走,宣扬和平,反对战争。 伯夷叔齐,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反战人士。 等到周武王征服了商朝,就到了周朝。 两位犀利哥耻于做周朝人,发誓不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