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节 (第3/3页)
,似乎是士子孔的儿子,也就是子产的堂兄弟。子羽是个全球通,对于各国的情况都很清楚,各国的世族大家以及当政者的深浅长短了如指掌,并且,子羽很擅长外交辞令。冯简子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能够在不同方案中迅速确定最佳的一个。裨灶有谋略,不过很奇怪,他如果在野外出谋划策就很灵,如果在城里就不灵。
每次郑国有外交事务的时候,子产就会让子羽来介绍将要打交道的诸侯国的情况,并且草拟外交函件;然后跟裨灶前往郊区,具体探讨事情应该怎样去做;探讨之后,请冯简子来作决断;最后,一切确定,再派游吉去执行。 因为所有环节都很严谨,郑国在外交事务中受到广泛赞扬,与各国之间都建立了友好关系。 国内的改革初见成效,国际事务也都理顺。 这一天,然明来找子产。 “什么事”子产问他,然明最近也提了不少合理化建议。 “叔啊,我听说郑国人现在喜欢聚集在乡校,议论您的新政,好像说好话的不多,舆论导向不对啊,不符合主旋律啊。”然明说。 “是吗”子产不经意地说,这他都听说了。 “把乡校给关闭了,怎么样” “为什么大家喜欢去乡校,议论我的新政有什么对错。大家支持的,我就坚持,大家反对的,我就改进。这有什么问题大家实际上在帮我啊。为什么要关掉呢我听说应该择善而行以减少怨恨,没有听说过利用权势来压制怨恨。如果使用压制的办法,也可以让人们闭嘴,但是这种做法就像防水决口一样。如果河水决了大口子,必然造成很大的伤害,到那时候就无法挽回了。还不如开个小口子,让水一点点流出来。我们不妨把听到的批评当作治病的良药来看待。”子产断然拒绝了。左传原文是这样的: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譬之若防川也: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能救也;不如小决之使导,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然明听完,禁不住肃然起敬。 “叔啊,到今天我才明白,您确实是值得追随的。如果照这样去做,郑国真的大有希望,而不是小有希望啊。”然明说得有些激动起来,他打心眼里佩服子产。 “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孔子因为这件事而赞扬子产,由此也可以看出来,孔子也是个支持言论自由者。 这一段,在历史上是著名的“子产不毁乡校”,历朝历代受到歌颂。可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是叶公好龙,没有几个人真正学习子产的心胸。 子产,中国历史上言论自由的先驱。 当舆论不符合主旋律的时候,是舆论的问题呢,还是主旋律的问题呢子产给了正确答案。如果主旋律是正确的,又何必担心舆论呢如果主旋律是错误的,压制舆论也不能让主旋律变得正确。 外行领导问题 子皮封邑的邑宰老了,因此需要物色一个新人去管理封邑。子皮有一个家臣叫尹何,人很年轻,子皮也很喜欢他,想要他接任。不过,在决定之前,他想听听子产的意见。 子皮先把情况介绍了一番,然后询问子产是不是该让尹何来管理封邑。 “太年轻了,不知道能不能胜任啊。”子产考虑了一下说,他并不了解尹何。 “尹何谨慎老实,我喜欢他,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上任之后再学习,他也就懂得怎样治理了。”子皮说。 “恐怕不行。人们爱一个人,总是希望对他有利。现在您爱一个人却把管理封邑的事交给他,如同还不懂得拿刀却要他去割东西,那样造成的伤害就会很多。最后就弄成您喜爱一个人,反而使他受到伤害,那还会有谁敢来求得您的喜爱呢您对于郑国,就如同栋梁。栋梁若是折断了,屋椽就会坍塌,我也将会被压在下面。所以,我一定要跟你说实话。譬如您有美丽的锦缎,是不会让不懂裁缝的人用来学裁制的。高级官员和重要城邑,是自身的庇护,您却让没有治理经验的人来治理,它们对于锦缎来说,不是更为重要吗我听说要先学习然后任职,没有听说上任之后才学习的。如果这样做,一定有所危害。比如打猎,射箭驾车都很熟悉,就能够获取猎物,如果从来没有上车射箭驾驭,那么就只会担心翻车被压,还有什么心思用于考虑捕获猎物”现在,子产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反对外行领导。 子皮听得频频点头,从来没有人像子产这样对自己直截了当地提出意见的。 “说得太好了,我真是糊涂。我听说君子致力于懂得大的、深远的事情,小人致力于懂得小的、近的事情。这样看来,我不过是一个小人啊。衣服穿在我身上,我知道爱惜它;高级官员、重要城邑,是用来庇护自身的,我却不懂得他们的重要性。没有您这番话,我还不知道啊。从前我说过,您治理郑国,我只治理我的家族来庇护自身,就可以了。现在知道这样做还不够。从现在起我请求即使是我家族内的事务,也听您的意见去办。”子皮说得很诚恳,子产的能力和为人他现在看得太清楚了。 “每一家的情况都不一样的,就像每个人长得不一样,你家里的事我是管不了的。不过,如果我心里认为很要紧的事,也一定会以实相告。”子产这样说,他才不愿意去管子皮的家务事呢。 从那以后,子皮把国家的所有政事都交给了子产,子产的权力更大了。 可是,子产所反对的,我们是不是常常可以看到呢 别把自己当孙子 不要因为对方是大国,就答应他们的无理要求。 不要因为对方是大国,就不敢跟他们交朋友。 子产常常这样说,当然,也这样做。 郑简公二十五年前541年,郑国先后接待了楚国令尹王子围和晋国中军元帅赵武。看看郑国怎样和他们打交道。 王子围来郑国有两件事,一是参加在郑国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二是迎娶子石的女儿。 王子围带了三千楚国精兵来到郑国,这让郑国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