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98节 (第1/3页)
有了。 闭关锁国,原来根源就在老聃这里。 师旷没有再反问,叔向也没有再提问。师旷常年在国君身边,对于国家大事知道得很多;而叔向更是常年和国内外的权臣们打交道,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更加真实。 “图书馆里的理想主义者。”叔向和师旷在内心里都这样评价老聃。叔向不是不赞成老聃的主张,但是老聃的方法实在太过天真,基本上就是异想天开,绝没有cao作性可言。而师旷根本就不同意老聃的说法,对于老聃的小国寡民以及老死不相往来这些话,都当作痴人说梦。 这,就是学院派和实cao派之间的区别。在图书馆里想象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在图书馆里描绘的理想世界往往是缺乏人性和现实基础的。 老聃突然发现叔向的眼睛已经不再瞪着,而师旷的耳朵早已经耷拉了下来,他难免有些扫兴。看来,自己的精彩想法并没有得到共鸣。 老聃有些尴尬,于是夹了一块rou来吃,以掩饰自己的失落。 “老子,按照你的说法,其实没有国家是最好的。”师旷突然说话了。他一向就这么直率,没有等到老聃回答,师旷接着自己回答了:“可是,如果没有国家,谁来养活我们所以还要有国家。” 老子有点发愣,这个问题他确实没有想过。该怎么回答没有等他回答,师旷又说话了。 “你说的抑制人们**的方法恐怕不行,人有很多**,最基本的**就是求生。你的方法,实际上是增强了人们求生的**,从而压抑了人们其他的**。如果人们仅仅能够生存,那么一旦天灾来到,人们就无法生存,于是求生的**会更大,这个时候,没错,人们不会去强jianian,不会去追求好吃好喝,可是人们要活命,就会去抢劫杀人,这难道更好吗既然**是与生俱来的,就是上天所给的,你为什么要去抑制它呢”师旷大声问道,看上去他有些激动了。 “大师误解了,我的意思,是大家自觉自愿,不是强迫。”老聃辩解。 “你怎么能让大家自愿抑制**呢” “只要国君垂范就行了,所以君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只要国君无欲无为,老百姓就会跟随啊。” “国君无欲无为要是国君无欲,谁还当国君当国君不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吗不为了女人、不为了财宝,谁当国君” “大师,话不能这么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那些身外的诱惑太多,会使人迷乱,所以好的国君只要吃饱肚子就行了,不玩女人啊。就像大师您,您自己弄瞎了眼睛,不就是为了避免受到太多的诱惑吗”老聃继续辩解。 “那我可不是你说的君子了,没错,眼睛瞎了可以避免眼睛看得见的诱惑,可是我是为了让耳朵承受更多的诱惑,好专心于音乐啊。吃饱了睡,睡够了吃,那样的君子跟猪有什么区别”师旷大声说。 老聃的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不知道再说什么。 叔向看见两个人说得僵了,急忙来缓和气氛。 “哈,两位的高见都令人佩服啊。不过今天高兴,不说这些沉闷的话题了。”叔向开口,转移话题。 “就是就是,太傅有什么好想法”太子晋急忙附和。 “师旷大师是当今音乐造诣最高的人,而太子据说笙吹得一流。既然今天聚在这里,机会难得,何不合奏一曲让我们开个眼界”叔向的主意不错。 太子晋当场赞同,师旷也不好拒绝。乐器是现成的,于是师旷鼓瑟,太子晋吹笙。后来曹cao在短歌行中写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两大高手合奏,自然奏出一首名曲,叔向听得如痴如醉,就连老聃也听的心情大悦,忘记了自己所说的“五音令人耳聋”。 当天,尽欢而散。 太子晋尤其敬佩师旷,特地赠送他乘车一辆。 王姓始祖 俗话说:天妒英才,天才不寿。 第二年,太子晋竟然病逝,年方十六岁。 噩耗传出,天下为之惋惜。也正因为天下为之惋惜,所以就有了下面的传说。 据汉刘向的列仙传王子乔,太子晋擅长吹笙,能从笙中吹出像凤凰鸣叫一样的声音来。他常常一个人到伊水、洛水的岸边去漫游。有个叫浮丘公的道士,看见王子晋有仙风道骨,就把他引到嵩山上去修炼。有一次,王子晋在山上遇见了一个名叫柏良的老朋友,他就对柏良说:“请你回去告诉我家里人,七月七日这天,叫他们在缑氏山下等我,我要和他们告别了。” 到了那天,周灵王一家等候在山脚下,只见王子晋乘着一只白鹤,徐徐降落在缑氏山的顶峰,拱起手来向山下的家里人告别。家里的人看着他的音容笑貌,却无法登上那险峻的山峰。王子晋在山巅停了几日,然后骑上白鹤,飘飘然消失在白云蓝天之中了。只从云彩里落下两只绣花拖鞋,算是他临别时留给父亲的纪念,这个地方因而被后人称为“抚父堆”,堆上还修了一座庙,叫“子晋祠”。传说每当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人们常常听到箫管的声音从祠中传出来,给人以美好的遐想。 历朝历代,都有许多诗人咏太子晋。 屈原在远游诗中写道:“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南朝古诗十九首也存有“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的诗篇,李白则写下“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杜甫也写道:“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此生随万物,何处出尘氛。”白居易也有“子晋庙前山月明,人闻往往夜吹笙。鸾吟凤唱听无拍,多似霓裳散序声”。 武则天在去嵩山封禅之时,专门来到了缑山之巅拜谒子晋庙,并在此立下了著名的“太子升仙碑”,随后修建了升仙太子庙。 如今,升仙太子庙杳然不存,只有孤零零的太子升仙碑伫立在缑山之巅。 升仙太子碑之侧,有几座后人追念太子晋的石碑。其中一个为乾隆所立,碑上写道:“缑岭葱茏嵩岳连,传闻子晋此升仙。割来太室三分秀,望去清伊一带绵。” 史上多有说太子晋因进谏而被废为庶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