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刚说春秋_第20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2节 (第2/3页)

赠财物,子产的儿子很有骨气,按照父亲的遗嘱,一概不收。不过郑国人不管这些,都放在子产家的院子里,金银珠宝熠熠生辉。子产的儿子将这些金银财宝都扔进了河里,河水因此金光闪闪,这就是郑州市金水河的来历。

    最终,子产的儿子用牛车将子产的遗体送至陉山,挖坑垒石埋葬,除了生前衣物,没有任何陪葬品。用个时髦名词,这就是裸葬。

    一个官员是贪是廉,看看他的葬礼就知道了。

    如今,在新郑市与长葛市交界处的陉山山顶有一座子产庙,庙前,有一个不高的土堆,这就是子产的墓。几千年来,无人盗墓,不知道是太佩服子产还是因为知道盗墓也盗不到财宝。

    “文革”时期,墓碑被毁。

    公元2010年3月,墓上出现大洞,有人盗墓未遂。

    继任者游吉

    游吉担任了执政,没有人反对。

    果然,游吉采取了宽松的管理。可是,他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宽松的管理使得犯罪率迅速上升,强盗开始兴起,短短几个月过去,强盗们竟然在崔苻这个地方啸聚,为害一方。

    到了这个时候,游吉才不得不承认子产的高明。

    “叔啊,我要是早听你的,怎么会这样呢”游吉彻底服了子产,于是出兵讨伐崔苻的强盗,这一次没有心慈手软,把强盗们全部杀死。随后,恢复子产的严厉管理方式。

    对于这件事,孔子有一段著名的论述。

    “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讫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母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达,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竟不俅,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左传

    这段话翻译过来是这样的:好啊施政宽和,百姓就怠慢,百姓怠慢就用严厉措施来纠正;施政严厉,百姓就会受到伤害,百姓受到伤害就用宽和的方法来舒缓。宽和用来调节严厉,严厉用来调节宽和,政事因此而和谐。诗大雅民劳中说:“民众辛苦又勤劳,企盼稍稍得安康;京城之中施仁政,四方诸侯能安抚。这是施政宽和。”不能放纵欺诈者,管束心存不良者;制止抢夺残暴者,他们从不惧法度。“这是用严厉的方法来纠正。”安抚远方和近邻,用此安定我王室。“这是用和睦来安定国家。又说:”既不急躁也不慢,既不刚猛也不柔,施政温和又宽厚,百种福禄全聚拢。“这就是和谐社会啊。

    成语“宽猛相济”,出于这里。

    有了这个教训,游吉转而完全按照子产的思路来治理郑国,也按照子产的方式来处理国际事务。

    在外交上,游吉像子产一样坚持国家原则。

    郑献公二年前512年,这一年晋顷公薨了。盟主薨了,小弟国家们自然要来送葬。郑献公刚刚断奶,自然不能前去,于是游吉自己去了,先吊唁后送葬。

    这个时候晋国的中军元帅已经是魏舒,早就想找机会教训郑国人,总算有了机会。为什么魏舒对郑国人这么大意见呢因为在晋国,赵家和韩家是世代结盟,魏家与这两家关系都不好,而此前子产和赵武关系很好,游吉和韩起也是莫逆,魏舒就感觉到郑国人跟赵韩两家是一伙,因此对他们很不满意。

    游吉来到晋国,魏舒拒绝接待他,反而派了士景伯去质问他。

    “当年我们悼公薨的时候,你们是来了子西吊唁,子乔送葬,怎么这次只来你一个人一勺烩了瞧不起我们晋国人是吗不给魏元帅面子是吗”士景伯劈头盖脸呵斥游吉。按说,游吉是郑国上卿,士景伯不过是晋国的上大夫,怎么说,士景伯也没有资格这样说话。

    这个时候,游吉的脑海里闪过子产的高大形象,子产与晋国人斗争的一幕一幕在他的眼前闪过。“xx的晋国人,纸老虎,老子不怕你们。”游吉暗暗骂道,同时激励自己对晋国人不能低三下四。

    “诸侯之所以归顺晋国,是因为晋国讲究礼法。礼法呢,就是小国事奉大国,大国爱护小国。小国事奉大国呢,就是要随时听从大国的命令;大国爱护小国呢,就是要多多体恤小国的难处。像这样的葬礼,我们郑国怎么会不知道怎样去做呢先王的规矩是:诸侯的葬礼,士来吊唁,大夫来送葬。只有朝会、聘问、宴享和战争才会派出卿。从前晋国遇到丧事的时候,只要郑国国内安定,我们的国君都会来吊唁送葬;但是如果恰逢国内有事,那可能就连大夫和士都派不出来。大国对与小国的爱护就表现在,如果小国在立法上偶尔不周,大国也能够体谅,只要大体具备礼仪,不可求具体的数目和级别,就认为是合乎礼数了。周灵王去世的时候,我们的国君和上卿恰好在楚国,于是我们只能派出少卿印段,人家王室也没有责备我们,因为他们知道我们只能做到这一点。如今呢,你们非要说我们怎么不按从前的规矩办,那我问你,从前我们有高于常礼的时候,也有低于常礼的时候,我们该比照哪一种现在我们的国君刚刚断奶,无法前来,那么我来了还不够吗”游吉说话也没有客气,一通话下来把士景伯说得哑口无言。

    士景伯回去,把这番话学给魏舒听。魏舒一听,这游吉分明是得了子产的真传,算了,还是放过他算了。

    就这样,魏舒再也没有为难游吉。

    总的来说,游吉做得不错,在历史上的名声也很不错。他尽管没有子产那样的开拓力和远见,但是很勤奋而且很无私,因此基本上能够守住子产的改革成果。

    古之遗爱

    史记中子产被列入“循吏列传”,这样记载: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儣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尽管对子产的评价不低,可是太史公对子产对中国历史的贡献还是低估了,严重低估了。

    子产铸刑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公开的成文法,在中国乃至世界法律史上都是一件大事,子产因此被奉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法家之一,在他之前的仅仅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