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刚说春秋_第220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20节 (第3/3页)

悔的事情。不要说人和不好听的话,不要做任何不好的推测和判断,否则,就会招来祸患。不要以为自己说话没人听见,鬼神分分钟知道你在说什么。小火扑不灭,就会成为大火;小水拦不住,就会汇聚成河流;细线斩不断,就会织成罗网;树苗砍不断,就会长成大树。说话不谨慎,就是一切祸患的根源。不要小看了这一点,这就是祸患的大门。

    “强横的人不得好死,好胜的人一定会遇上对手;盗贼仇恨主人,群众厌恶官僚。君子知道自己不能面面俱到,因此保持谦恭谨慎,让人们喜欢自己,没有人与自己相争。人们都争着去那边,我就守在这边;人们都随大流,而我只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所以我虽然比大家都高明,却没有人来仇恨我。江河能够汇集山谷的流水,就在于它的卑下;上天不会偏私,可是常常帮助好人。谨慎啊,慎之又慎啊。”

    孔子和南宫敬叔看完了这段话,都深有感触,对视一笑。

    “那天你问的问题,我回答不了。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你呢”孔子问。

    “老师,我明白了。”南宫敬叔回答。

    “记住啊,这上面的话虽然鄙俗,可是合乎事理啊。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果一个人立身处世像这个样子,难道还会因为说话遭遇灾祸吗”孔子指着铜人,对南宫敬叔说。

    以上原文见于说苑敬慎。

    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此处省略若干字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戒之哉戒之哉”

    孔子顾谓弟子曰:“记之,此言虽鄙,而中事情。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行身如此,岂以口遇祸哉”

    三缄其口,这个成语来自这里。

    带着满怀的感慨,师徒二人进到了庙里。所到之处,两人都保持着恭敬和小心。孔子按照自己学习过的知识来认真地观察着,与自己的知识印证的地方,就会心一笑;恍然大悟的地方,就轻轻点头。一路下来,孔子的心情十分舒畅,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

    突然,孔子看到一个奇怪的容器。他实在想不出这个容器的名称和用途,于是,他要发问了。

    这是孔子的习惯,只要不懂的地方,他一定要问个清楚。

    “请问,这是什么容器”孔子小心翼翼地问守庙的人。

    “啊,这个叫做右坐之器。”守庙人说,守这么多年庙,这个问题还是第一次被人问。

    孔子愣了一下,右坐之器他是学过的。

    “我听说,右坐之器有一个特点,盛满了水就会倒,水太少就会倾斜,只有水的高度恰当的时候,才会立得正,是不是这样”孔子问。

    南宫敬叔盯着孔子,老师连这个都知道,真是太有学问了。

    “哦,你知道”守庙的人有些惊奇,他以为没人知道这个容器的秘密呢。“你说得对,是这样的。”

    “可以试试看吗”孔子想要验证一下。

    “当然,那边有水,你们去盛点过来吧。”守庙的人很高兴,欣然同意。

    南宫敬叔没有等老师发话,事实上老师还真不好意思发话,所以南宫敬叔主动地走过去,用一个罐子从水池里灌了水,拿了过来。

    右坐之器原本装着水,立得很正。守庙的人接过水罐,向里面倒水,水越来越多,直到装满。这个时候,右坐之器猛地倒了下来,里面的水都倒了出来。

    “哇,果然啊。”孔子很高兴,尽管倒出来的水溅了他一脚。

    南宫敬叔把右坐之器扶起来,守庙的人再向里面倒了一点水。然后南宫敬叔的手松开,果然右坐之器就歪歪斜斜地立着。之后,守庙的人继续向里面倒水,右坐之器一点点正起来,水装到一半的时候,右坐之器完全立正了。

    “嗯,哪有满了而不倒的东西呢”啧啧称奇之余,孔子有了一番感慨和领悟。

    “老师,那么,要让满的东西不倒,有什么办法”南宫敬叔问道。

    “有啊,就是把里面的东西弄出来一些,不要让它那么满。”

    “那,对应到人呢”

    “地位高的,要谦恭;事事圆满的,要谦虚;富有的,要节俭;出身尊贵的,要平等待人;聪明的,要能吃亏;勇敢的,要保持畏惧;口才好的,要敢于认错;博学的,不要卖弄高深;能看透世相的,要让自己糊涂一些。这样的做法,就是减损自己,避免太满。能做到这一点的,都是最有德的人啊。所以,周易里说:将要满的时候不自己减损反而增加的,最终一定会受损;将要满的时候懂得自损的,结果一定会很好。”

    以上原文见于说苑敬慎。不过,随同孔子的不是南宫敬叔而是子路。但是子路并没有随孔子去过洛邑,因此事实上应该是南宫敬叔。

    原文如下节选:

    孔子喟然叹曰:“呜呼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

    孔子曰:“持满之道,挹而损之。”

    子路曰:“损之有道乎”

    孔子曰:“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闇;是谓损而不极,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易曰:不损而益之,故损;自损而终,故益。”

    按:史记中孔子三十岁之前去洛邑,明显有误,历来不被采用,本书也不采用。现流行说法是孔子在鲁昭公二十四年去洛邑,可是,此时正是王子朝之乱,老子被胁从。兵荒马乱之中,孔子怎么可能去去了怎么能见到老子又怎么能考察因此,本书也不采用。

    据礼记曾子问: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据史记:鲁昭公二十一年,日食。

    因此,可以确定地推断,孔子前往洛邑是在鲁昭公二十一年。

    另,据孔子家语,孔子还曾经“访乐于苌弘”,而其他典籍中没有这项记载。以当时苌弘的地位,孔子恐怕难有机会见到,即便见到,恐怕也没有时间探讨音乐了。

    第二四八章老子见孔子

    孔子在伟大首都过得很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