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节 (第3/3页)
万不要成为失败者,否则什么黑锅都要扣到你头上。” 子贡说完,得意地笑了。这一次,他占了上风。
按论语。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宰我 尽管胡乱不招人喜欢,子贡让人有些讨厌,对于孔子来说,最头痛的还不是他们,而是宰我。 宰我的数学学得很好,如果不是胡乱来了,宰我就是第一高手。也正因为这样,宰我的逻辑分析能力超强,总是能够从老师的话里发现矛盾之处,然后来找老师辩论。 有一次,宰我来找老师提问题。 “老师,我听荣伊说过,黄帝活了三百年,那黄帝是人呢还是神呢怎么能活三百岁”宰我提问,孔子也说过黄帝活了三百岁。 孔子一愣,心说大家不过随便说说,上古的事情谁还追究可是这小子竟然就抓住不放了。 “予啊,夏商周的事情都是现成的,够你钻研了,黄帝那么远的事情,我看你就不要那么认真了。”孔子说。 “老师,我知道上古的事情有点说不清楚,我这问题有点钻牛角尖,可是,我还是想弄明白。”宰我的架势,就是老师要是承认自己是信口胡说,我就不问了。 孔子一看,这小子这么不识趣,可是我也不能在他面前认错啊,怎么办孔子想了想,想了个办法。 “予啊,我给你讲讲黄帝的故事吧。”孔子开始从黄帝的出生讲到了黄帝怎么战胜炎帝,一统江湖,奠定中华文明。“你看,黄帝这么伟大,活着的一百年给百姓造福;之后的一百年,百姓敬畏他的神灵;再之后的一百年,百姓沿用黄帝的教化,天下才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所以说,黄帝活了三百年是他的光辉思想照耀三百年,丰功伟绩造福三百年。” 孔子这一通忽悠,讲得唇干舌燥,总算是勉强圆了回来。 “哦,那实际上还是只活了一百年。”宰我说,他还是认为孔子和荣伊在信口雌黄。 此事见于大戴礼记和孔子家语 过了几天,孔子讲到了父母去世之后,儿子要守孝三年。 “老师,我觉得吧,三年的丧期太长了。”下课之后,宰我又来找孔子辩论了。 “嗯,为什么”孔子问,他可是最提倡孝道的人。 “三年丧期,也就意味着三年之内不能修习礼仪,礼制必然毁坏;三年不能演奏音乐,音乐必然荒疏。旧谷吃完了,新谷就该登场了;古人钻燧取火而改变火种,一年时间也就够了。”宰我的说法,就是反对三年丧期。可是他说得有道理,如果守孝三年造成礼崩乐坏,岂不正是孔子不愿意看到的 孔子一听,非常恼火,这不是不孝吗 “我问你,三年丧期之内,吃白米,穿锦衣,你感觉心安理得吗”孔子强压着火,问。 “没问题啊。” “那就行了呗。君子守丧,吃什么都不觉得好吃,听什么音乐都不觉得好听,所以他们不会像你那么想。你觉得怎么好,觉得心安理得,那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好了。”孔子大声说,说完,扭过脸去不理他。 宰我没趣地退了出来。 “宰我就是混账东西,不懂得仁爱的家伙。孩子出生三年,才离开父母的怀抱。三年守丧,是满天下的规矩。宰我对他的父母难道连三年的爱心也没有吗”孔子对身边的弟子们说,气得直喘气。 按论语。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宰我说得对吗孔子说得对吗 宰我就是这样的人,总是通过逻辑推理来让孔子难堪。 胡乱、子贡和宰我,在孔子的眼里就是三个刺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提出什么刁钻的问题来。 第二六三章招摇过市 在鲁国,孔子好歹还是个司寇,挂名的国家领导人。原本以为跳槽到卫国之后能有更大的发展,谁知道又成了一个教书匠,地位还不如在鲁国。孔丘感觉有些窝火,一边教书,一边还在想办法,通过各种关系寻求进入卫国政坛。 可是,种种迹象表明,卫灵公只对南子有兴趣,对孔子的礼乐道德之类没有兴趣。 怎么办孔子决定,离开卫国,前往陈国。 “人挪活,树挪死,我要去陈国,陈国是太姬的后代,正宗周礼国家,我们去一定受欢迎。”孔子对弟子们进行了动员,之后整装出发。 匡地之难 从鲁国来的弟子们基本上都决定跟随孔子前往陈国,只有少数几个决定回鲁国去。 “胡乱,你去不去”子贡问胡乱,他比较欣赏胡乱,因为胡乱见多识广,而且也不太受老师待见。 “去,反正没事干,闲着也是闲着。你去不去”胡乱反问。之所以要问,是因为史书上没有记载子贡这一次有没有随孔子去陈国。 “去,我要看看热闹。”子贡说,他这时候对孔子还是很不服气。 就这样,没事干的胡乱和看热闹的子贡随着大队人马出发了。 孔子和学生们上路了,一路向南行。要到陈国,首先要经过宋国,一路行走,来到了匡地今河南省长垣县,这里原本是宋国的土地,后来被郑国侵占。八年前鲁国的阳虎曾经在晋国的命令之下攻打郑国,拿下了这里。可是鲁国和郑国之间隔着宋国,于是鲁国把匡地送给了宋国。所以,这里现在属于宋国。 孔子的弟子中有一个名叫颜高的,当年曾经参加过鲁国攻取匡地的战斗。说起颜高,还有一段插曲。 颜高是鲁国著名的勇士,在孔子的学生中仅次于子路。六年前鲁国与齐国发生了一次战争,颜高也参加了。当时鲁军在城下挑战,齐军坚守不出,于是鲁军都下车坐在地上。颜高的弓是硬弓,要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