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刚说春秋_第23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35节 (第3/3页)

,即便孔子回到鲁国之后,两人之间也常有联络。

    孔子的谎言

    孔子带领弟子们又上路了。

    从鲁国到卫国,孔子和弟子们进入卫国的蒲。没想到,在这里遇上了麻烦。

    原来,从卫国流亡鲁国的公叔戍悄悄潜回了卫国的蒲,这里是他原先的封邑,于是仿照当年的栾盈回曲沃,公叔戍就在蒲宣布背叛卫国。

    “你们要去哪里”蒲地守军问孔子一行。

    “去卫国首都楚丘。”子路回答,他还不知道这里已经叛变了卫国。

    “不行了,回去吧。”蒲地守军拦住了他们,任何去卫国的人都要拦住。

    怎么办开始谈判。可是,蒲地人谈判有一个底线:可以放你们过去,但是你们不能去卫国。

    孔子这边的谈判代表是子路和子贡,子路不肯让步,而子贡认为老师总说人要讲信用,因此也不敢答应。

    就在双方僵持的时候,孔子自己来了。

    “算了算了,我们过去不去卫国,我们去宋国,行不”孔子决定不去卫国了。

    蒲地人要求盟誓,于是双方盟誓,盟誓的内容大致是谁要说话不算数,谁就是王八蛋。

    就这样,孔子带着弟子们过了蒲地。

    “老师,去宋国干什么”子贡问,他觉得去宋国没什么意思。

    “谁说去宋国”孔子反问。

    “不去宋国,去哪里”

    “卫国。”

    “啊。”子贡大吃一惊,以为自己听错了。“卫国”

    “对。”孔子说得非常肯定。

    “老师啊,您总是教导我们要讲信用,可是,可是咱们还跟人家盟誓了啊。”

    “我们是在胁迫下盟誓的,不算,神灵也不会听的。”孔子说,笑笑。

    “哦。”子贡看了老师三眼,自言自语:“看来,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诚信啊。”

    从那之后,子贡对老师的看法又有了变化,他知道老师在根子里并不是一个迂腐的人,而是一个善于应变的人。这一点,跟自己倒很相像。

    “可是老师,您不是最推崇柳下惠吗柳下惠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说谎的啊。”宰我凑上来说了一句,孔子瞪了他一眼,没有搭理他。

    卫灵公这时候正在为蒲地背叛的事情烦恼,听说孔子师徒通过蒲地又来投靠自己,非常高兴,于是破天荒地亲自到郊外迎接孔子。

    “哇噻,这回妥了。”孔子暗暗高兴,觉得自己好像是给卫灵公雪中送炭的,今后一定受到重用。

    卫灵公设宴招待了孔子,问寒问暖之后,终于问到了蒲地的情况。孔子把自己见到的蒲地的情况汇报了一遍。

    “孔丘先生,你认为蒲地可以攻打吗”卫灵公问。

    “没问题啊。”孔子回答,这可是立功的机会。

    “可是,卫国的大夫们认为蒲地是我国的主要兵源地,我们对抗外敌都靠这里的力量了,如果我们攻打蒲地,恐怕没有胜算啊。”卫灵公的想法与孔子并不一样,看上去很有些忧虑。

    “我不这么看,我认为那里的男人宁死都不愿意背叛卫国,所以我们真正要对付的,就是那四五个人而已。”孔子说,他很希望卫灵公出兵。

    “嗯,说得有道理。”卫灵公沉思了一下,说。

    宴会的气氛不错,不过,卫灵公从那之后再也没有提起讨伐蒲地的事情。

    在是否讨伐蒲地的问题上,卫灵公对孔子的回答其实非常不满意。从历史的角度看,孔子的想法确实是错误的。

    蒲地是卫国的主要兵源地,卫国此前已经有一块戚地被孙林父占领了。如果说卫国起兵攻打蒲地,胜负难料,即便取胜,也是两败俱伤,最终损失还是卫国的。而国际形势其实更为凶险,这个时候的卫国已经与晋国翻脸成仇,如果贸然攻打蒲地,很可能逼迫蒲地向晋国求救,于是晋国介入,里应外合,卫国就有亡国的危险。

    所以,这个时候必须慎重,宁可用时间换空间,进而从蒲地内部入手,解决问题。

    第二六五章丧家之犬

    孔子这一次住在了蘧伯玉家中,蘧伯玉非常热情也非常高兴,两人之间确实有很多共同语言。蘧伯玉向卫灵公推荐孔子,可是,卫灵公对孔子似乎兴趣不大。

    “唉,如果有国君用我的话,三个月就能见变化,三年绝对大治。”孔子常常这样慨叹,慨叹没有能够遇到赏识自己的明君。

    按论语。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在蘧伯玉的再三推荐之下,卫灵公勉强又接见了孔子。

    这一次见面的气氛与上一次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卫灵公打着呵欠,一副应付差事的架势。

    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几句,大家都觉得很尴尬无趣。

    “孔丘先生,能不能给我讲讲布阵打仗的学问”卫灵公突然问,他知道孔子没有打过仗,因此故意要刁难他。

    “不好意思,没学过,我主要研究的是祭祀礼法之类的学问。”孔子说,他明白卫灵公的意思,因此干脆一口回绝。

    按论语。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话不投机,典型的话不投机。

    天上,一行大雁飞过,嘶鸣着向北而去。

    卫灵公仰起头来看大雁,把个下巴留给了孔子。

    孔子摇摇头,他知道他该告辞了。

    宋国遇险

    孔子又离开了。

    孔子去哪里目标依然是陈国。子路、颜回、冉有、子贡、胡乱等人依然跟随,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两个小孩子也跟着上路了。

    两个小孩子,一个叫言偃,字子游,只有十三岁,鲁国人,是这次孔子回鲁国的时候招收的学生。另一个叫卜商,字子夏,卫国人,是孔子不久前招的学生。两人的家里都比较穷,因此父母送来,都是一边学习,一边在孔子身边伺候孔子的。两个小童都很聪明乖巧,孔子很喜欢他们。因此,这次上路,孔子也带着他们。

    从卫国南下,孔子不敢再走匡地,于是干脆穿越曹国。在曹国,孔子师徒并没有待太长时间,因为曹国是个小国,随时会被灭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