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刚说春秋_第24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45节 (第3/3页)


    “有一个办法,杀了我老师,吴国人就得不到他了。”

    “杀了你老师,他的学生不是都会怨恨我再者说了,无缘无故,我凭什么杀你老师呢”

    “那就第二种办法,吴国人吸引我老师的,无非就是封地而已。如果您能表现出对我老师的尊重来,我老师还是很爱国的啊。”

    “好,你说怎么办吧”季康子上套了。

    “我听说老师的俸禄最近被削减了一半,您如果每年能够给老师一千钟粮食,老师就会很感激了。”子贡开始提条件,一钟相当于六斛四斗。

    “一千太少,两千。”季康子加了一倍。

    祸福同来

    秋收之后。

    “唉,粮食不够吃了。”孔子有点发愁,粮食本来足够,多出来的还能周济那些贫穷的学生和街坊四邻。可是如今,粮食不够吃了。

    正在叹息,突然有人来报。

    “老师,季孙家的车队到了。”一个学生进来报告。

    “车队什么车队”

    “运粮食的车队,说是季孙赠送老师两千钟粮食,并且,今后年年这个时候都有。”

    “啊,真的”孔子喜出望外,迎了出去。

    粮食入库了,孔子家没有足够的仓库来装,临时腾了些房子出来。

    “季孙真是个好人哪。”孔子感慨,身边的子夏偷偷地笑,他知道谁才是真的好人,那就是子贡。

    对于孔子来说,得到了粮食只是高兴的一个理由,由粮食看出季孙对自己态度的转变,这更加令他高兴。而从另一个角度说,有了充足的粮食,就有更多的人愿意来学习,也就能结交更多的朋友,自己的学说也就能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对于季康子,孔子是真的非常感激。

    按说苑。孔子曰:“自季孙之赐我千钟而友益亲,自南宫敬叔之乘我车也,而道加行。故道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微夫二子之赐,丘之道几于废也。”

    祸福总是相伴而来,快乐和悲哀总是交替出现。

    冬天的时候,孔鲤病重,医治无效,去世了,享年四十九岁。

    儿子的死让孔子骤然之间感觉到人世无常,感觉到生命的短促。

    按照周礼的规定,士下葬有棺无椁,孔鲤一生没有做过官,自然只能属于士,至此只用棺下葬。

    对于儿子的死,孔子只是伤心而没有到悲恸的地步。孔子父子之间的关系一向就不是特别亲密,史书中关于孔鲤的记载少之又少,孔子对他的教导似乎都是片言只语,父子二人并没有什么沟通可言,孔鲤对父亲的话只能唯唯诺诺。

    父子关系一般,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小失去了母亲,孔鲤对父亲多少会有些怀恨;而孔子的心思都在自己的教学和宏大志向上,对儿子也有些忽视。

    在孔子的心目中,那些优秀学生远比儿子要亲近得多,譬如子路子贡颜回等等,孔子和他们的关系远远超出了父子关系。

    孔子直接或者间接推荐了很多学生做官,可是自己的儿子始终在家里。按照“学而优则仕”的说法,孔子一定是认为儿子学业不精,或者认为他的性格不适合做官。

    而孔鲤比子贡颜回等人的岁数都要大,协助父亲管理孔家的任务比较重。在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时间里,孔家都是孔鲤在撑持,因此而耽误学业也属正常。

    孔鲤的独生儿子叫孔伋,字子思。

    第二七六章好学生

    季康子尽管对孔子的某些说法还是不赞同,不过在子贡和冉有的影响下,还是觉得老头有学问,人品也不错,还是值得交往。

    从那之后,季康子开始主动请孔子上门,请教一些问题。

    当年的冬天,鲁国发生了蝗灾,季康子请来孔子请教这件事情。

    “据我所知,一旦火星消失,昆虫就应该全部蛰伏起来了。但现在火星仍然高悬在西方天空上,这是主管历法的官员应该闰月而没有闰月的缘故。”孔子回答。这个答案正确吗

    季康子

    论语中有不少孔子和季康子的对话,主要都是发生在这个时期。

    “要使百姓恭敬忠诚和勤勉,该怎么办”季康子问。

    “对他们尊重,他们就会恭敬;孝敬老人,慈爱孩子,他们就会忠诚;提拔好人,教育能力差的人,他们就会勤勉。”孔子回答。

    按论语。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夫子,告诉我怎样为政。”季康子又讨教。

    “政就是正,您身为国家执政,您要是行得正,谁敢不正”孔子回答。

    “那么,杀掉那些犯法的人,儆戒人们守法,怎么样”

    “您执政,怎么用得着杀戮呢只要您真心向善,老百姓就会向善。君子的德行就像风一样,老百姓的德行就像草一样。风吹在草上,草一定随风而倒啊。”

    “那,鲁国强盗那么多,怎么办”

    “只要你不想他们当强盗,就算悬赏也没有人会当强盗啊。”孔子说。

    按论语。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按论语。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按论语。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从孔子与季康子的对话中其实可看出孔子对季康子的看法:只要你真的想治理好国家,你就该以身作则,你做好了,国家就治理好了。相反,如果你自己都做不好,怎么治理国家

    季康子当然能听出孔子的话中话,所以后来与孔子的谈话越来越少。

    以身作则,这是孔子德政的核心。

    所以,所谓以德治国,最根本的就是以身作则。如果自身就没有德或者缺少德,怎么以德治国呢

    尽管季康子和孔子之间的关系始终不是太融洽,季康子还是认为孔子的学生中有很多人才。

    “子路的能力怎么样能够从政吗”季康子问。

    “子路这人很果断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