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7节 (第2/3页)
,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越学习越觉得自己笨,别人能听懂的自己听不懂,问了老师还是不懂,这不是自己笨是什么所以,樊迟对自己的前途渐渐地失去了信心。 “我这样的人还能干什么”夜深人静的时候,樊迟总是这样问自己。 想来想去,樊迟觉得自己不是干大事的人,自己可能只能当个农民伯伯了。终于有一天,樊迟忍不住对孔子说了。 “老师,我想学种粮食了。”樊迟说。 “种粮食那我可不会,那要向老农请教。”孔子以为樊迟向自己请教种粮食,因此很恼火。 “我,我还想学种菜。” “种菜那我可不如老园丁啊。”孔子气得脸都发白了,这个学生太没有出息了,跟自己学习这么久,竟然要去当农民伯伯。 看见老师不高兴,樊迟没有再说什么,退了出去。 “樊迟真是个小人啊。执政的人喜爱礼仪,百姓就会很恭敬;执政的人喜欢道义,老百姓就会服从管理;执政的人重视信用,百姓就会真诚相待。做到这些的话,老百姓就会携儿带女来投奔你,还用得着你自己去种庄稼”孔子说,他说的很对,不过,跟樊迟没什么关系。 按论语。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小人,这是孔子对樊迟的评价。 不过,孔子所说的小人不是后世所说的小人,而是指没志向没觉悟没知识的小老百姓,类似今天说的小市民。 尽管很瞧不起樊迟,孔子也并不是一味贬低他,有的时候,孔子也及时表扬他。 有一次,孔子带着樊迟去雩台下游览,樊迟突然又来了问题。 “老师,请问怎样才能提高德行,消除罪恶,排除不理智的行为呢”樊迟终于不再问智和仁了,那些离自己太远了,就算弄明白了也没用。 “好啊,很好的问题啊。”孔子赞扬了樊迟一句,这种比较初级的问题比较适合他。“先工作后收获,这不是提高德行吗自我批评,不要批评别人,这不是消除罪恶吗为了一时的愤怒,就不顾自己的身家性命,这就是不理智啊。” 孔子的话其实也是针对樊迟的,因为樊迟性格比较火爆,常常因为一时的愤怒而要跟人拼命。 按论语。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仁智勇 樊迟为什么拼命地问仁问知呢因为这是孔子一直在重点讲解的。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治国要靠礼法,做人则是要讲仁智勇的。 所以,不只是樊迟在问这个问题,冉雍、颜回、子张等人也都问过这个问题。与其他问题一样,孔子给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 颜回问仁,孔子的回答是“克己复礼”;樊迟问仁,孔子的回答是“仁者爱人”。 不过,冉雍和子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孔子的回答就具体了很多。 “出门之前要修整自己的衣饰,就像要出去见贵宾;使用百姓就像祭祀一样恭敬和小心。自己不愿意遭受的事情,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为国做事不要抱怨,在家里也不要抱怨。”孔子这样对冉雍解说仁。 “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按老师说的去做。”冉雍说。 按论语。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能够做到以下五点的,就是仁了。”子张问仁的时候,孔子这样回答。 “哪五点”子张问。 “恭敬、宽厚、诚信、勤勉、关爱。恭敬就不会受侮辱,宽厚就能得到别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勤勉就能取得成就,关爱就能领导别人。”孔子这样解说。 按论语。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关于仁,孔子讲得非常多。以下几条都见于论语,其中有的话成为成语。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杀身成仁,当仁不让,这两个成语出于这里。 孔子说仁,似乎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人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样。但是总括起来,似乎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七八章三好学生之死 七十岁的时候,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基本绝望的孔子反而平静了下来。其实每个人都是如此,过高的目标令人痛苦,而一旦放弃这个目标,人就会过得更踏实更快乐。 所以,孔子这时候已经不再刻意追求什么了,说话也不再锋芒毕露,跟每个人打交道都更像朋友。 按论语。子曰:吾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人问孔子怎么不再想参与治理国家,孔子就会说:“书中写道:孝啊,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些都会影响到政治啊。我用孝来教育弟子们,就是在参与治理国家啊,不一定非要当官啊。” 孔子换了一个角度来看待当官这件事情,超然了很多。 按论语。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既然已经超然了很多,孔子在平时与鲁哀公和三桓的交道中就放松了很多,更像是朋友交往,而不是君臣或者上下级的关系,因此在礼仪上也就不是那么严格了。 于是,有弟子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老师,在国君面前您好像有点随便啊。”有学生问,这个学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