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节 (第3/3页)
,大家一商量,说是干脆让有若冒充孔子,整天坐在孔子的位置上,给大家一个安慰。 子贡一听,觉得这也是个好主意。于是,有若每天吃晚饭之后就坐在孔子当年的座位上,学着孔子的作派,接受弟子们的顶礼和瞻仰。 渐渐地,弟子们觉得有若的气质不够,学问也不够,所以不太应该继续扮演孔子了。
有一天,学生们准备了两个刁钻的问题来问有若。 “老师,我们有两个问题请教。”一群弟子说。 “说吧。”有若扮着孔子的声音和腔调。 “说是有一天孔子出门,让弟子带着雨具,结果路上真的下雨了;还有一次,孔子预测到了商瞿有五个儿子。请问老师,孔子是怎样做到这两点的”刁钻的问题,太刁钻的问题。 “这个,这个”有若哪里能回答这样的问题,一时张口结舌。 “切。”大家一起起哄了,然后异口同声说道:“下去吧,这个位置不是你能坐的。” 就这样,有若又被赶了下来。 尽管扮演孔子的时间不长,有若还是因此提升了自己的地位,因此被称为有子,并且在论语中留名。 以下,就是有若在扮演孔子的时候发表的言论,因为被认为比较有水平而被收录进了论语。 按论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按论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按论语。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和为贵,这就是有子先生贡献给大家的。 其实,并不仅仅是孔子的弟子们把有若当做孔子,鲁哀公看见有若也感觉亲切,有时也请有若去去做客。 有一年收成不好,鲁哀公非常担心。 “收成不好,粮食不够用了,怎么办啊”鲁哀公发愁,自己家那点自留地确实不够用了。 “减税啊,收百分之十的税。”有若回答。 “百分之十现在百分之二十还不够呢。” “百姓富足了,国君难道还不富足吗百姓不富足,国君怎么会富有呢”有若说。这段话,还真是很像孔子的话。 按论语。哀公问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合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反子夏联盟 子贡走后,学校表面上秩序井然,实际上暗流涌动。没有了子贡的坐镇,人事矛盾慢慢凸现出来。 这个时候,学校形成多个巨头共存的局面,子夏、子张、子游、曾参和孔子的孙子子思各有各的优势,基本上分庭抗礼。总的来说,子张和子游关系比较好,曾参和子思关系比较好,子夏则比较孤立。 子夏这个人,一向恃才傲物,与子张子游的关系向来都是明和暗不和。三人属于同一辈的佼佼者,一直都在暗中较劲。孔子在的时候,偶尔争论一下,还不敢互相讥笑。孔子去世之后,三人的对抗公开化,但是有子贡在,也不敢太过分。 如今子贡离去,于是三人之间的矛盾公开化,子游子张原本就对孔子把诗经和春秋都传给子夏心存不满,如今看子夏大受学生们的欢迎,更是极不舒服。 一次,子夏的学生遇上了子张。 “喂,今天子夏给你们讲什么了”子张问。 “讲交友。” “子夏怎么讲的”子张又问。 “老师说:能交往的就交往,不能交往的就别搭理他。” “哦。”子张一听,这真是子夏的性格,子夏现在就不跟自己交往。所以,这话倒好像是针对自己的。“我记得当年老师不是这样说的啊,君子尊敬贤人,包容众人。称赞善人而同情能力不足的人。如果我是好人,与谁不能相容呢如果我是坏人,别人首先不搭理我了,我哪里能够拒绝别人呢” 子张的话里带话,意思就是子夏不是个什么好人。 按论语。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还有一次,子游也在背后说子夏的坏话。 “子夏的学生嘛,洒水扫地陪客迎送等等还马马虎虎,不过这些都是些学问的细枝末节,根本的东西都没有学到,今后他们怎么办呢”子游这样贬低子夏。 话很快就传到了子夏那里,子夏非常不满。 “嘿嘿,言游有什么资格对我的学生指手画脚君子之道,哪些先传授,哪些后传授,就如同草木一样,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君子之道,不明白就别乱说。从头到尾都能做得恰当的,就只有圣人了。” 按论语。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不过,在这个反子夏联盟中,其实内部也互相不服。 “子张是我的好朋友,很难能可贵啊,不过呢,也算不上仁德吧。”子游这么评价子张,先褒后贬。 按论语。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子张看上去仪表堂堂,不过跟他一起很难做到仁德。”曾参也这么说。 按论语。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子夏的为人,锋芒毕露直截了当,再加上才华四溢,因此成为众矢之的倒也并不意外。 譬如,子夏说:“只要大的方面不出格,小的方面有点过错也无所谓。” 显然,子夏是个提倡不拘小节的人。这样的话,子游子张等人是绝对不会说的。 按论语。子夏曰: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