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奇遇_第九十六章 中流砥柱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六章 中流砥柱 (第3/3页)

定了。由我用开山神斧亲自开凿。小愚给我打下手,挖河床上留下的石茬子,伯益等四个小兄弟用土篮装碎石,四员天将、四员凡将负责将碎石运出。”

    随后又向空中喝道:“应龙何在?”

    应龙应声答道:“应龙在此,听候夏伯吩咐。”

    大禹吩咐道:“应龙,今天我要将黄河中的‘河心山’凿成黄河‘中流砥柱’。你要助我将黄河截流,使‘河心山’从水中暴露出来,以便施工,你能办到吗?”

    应龙答道:“夏伯放心,没有问题,对于应龙来说,这就是小菜一碟。”应龙一边说着,一边向黄河上飞了过去。

    大禹一行人也跟着应龙一齐来到了黄河边上。只见应龙在河面上空盘旋一圈,随即将腰身一伸,便立刻长到了百十丈长短,三、五丈粗细。

    然后首尾相连,围成了一个大圆圈,向下一落,围在了‘河心山’的周围。

    象是一个封闭的圆铁筒一样,圈住了‘河心山’。将黄河河道中的滚滚波涛挡在了圈外。

    在龙身与‘河心山’之间,留下了一丈余宽的余地。给大禹劈凿‘中流砥柱’留下了足够的施展空间。

    然后又回过头来一口吸干了围在中间的河水,一滴不剩,使‘河心山’连根从黄河的河床上暴露了出来。

    大禹率领众人站在岸上看见了应龙一连窜的动作。一气呵成,干净利落,忍不住异口同声地叫了一声“好!”。

    应龙听了众人的叫好声,心里美滋滋的,说道:“小把戏,献丑了,嘻嘻。”

    大禹运起了太极混元功,一纵身跃到了水面上。迈开了凌波踏浪步,嚓、嚓、嚓,三步五步便跨上了‘河心山’,然后再沿着山根将周遭踏查了一遍。

    几个小兄弟不会踏水而行,都被河水挡在了河岸上。四员天将一个人拉住一个小兄弟,都把他们送到了‘河心山’上。

    只有神农仔不用天将帮忙。只见他一跺脚,便遁入了地下。不大一会儿,便从‘河心山’的山脚下钻出了地面。正巧和小愚打了一个面对面,将小愚吓了一大跳。以为是地下钻出了什么怪物。定睛一看,原来是神农仔哥哥。不禁从心里更加佩服神农仔了。说道:“神农仔哥哥,可真了不起,竟然会神仙的法术。”

    神农仔一挺胸脯说道:“哥哥我本来就是一个神仙吗!”

    小愚恳求道:“哥哥有时间也教给兄弟几手行吗?”

    神农仔大大咧咧地说道:“好说,好说!以后有工夫哥哥一定教给你几手。”

    四员天将、四员凡将共同商量,由大家共同组成一个运送废石的传送链。

    四个小兄弟将大禹和小愚凿下的碎石装进运土的土篮里。再由站在圈内的玄弓和黄戈二人传递给空中的天将。

    四员天将站在半空中一字排开,横跨过黄河,象是一座架在黄河之上的桥樑。

    庚辰接过土篮传递给繇余,繇余传递给孔律,孔律传递给大彰,大彰再传递给站在黄河岸上的长辛,长辛传递给竖亥,最后由竖亥将废石投进山谷里。

    每个人都用右手接土篮,再用左手将空篮传回。把乏味的劳动变得象做游戏一样好玩。既提高了劳动效率,又不枯燥乏味。

    大禹手执开山神斧,使出了“开山三十六斧”。绕着河心山一斧挨一斧地劈了开去。斧光闪闪,乱石纷飞,“喀嚓,喀嚓”的劈石之声不绝于耳。一块一块的大大小小的山岩被神斧劈了下来。

    小愚跟在大禹的身后,用镢头刨去留在下部的石茬。一柄镢头抡得象旋转的车轮一般,一丛一丛的石茬被贴根刨了下来。

    伯益、勾股、九章、神农仔四个小兄弟专心地往土篮里装碎石。遇到大块的巨石,则直接传递给玄弓、黄戈二人。

    整个链条运转起来,连续不断,就如行云流水一般,让人看了赏心悦目。

    大禹凿黄河“中流砥柱”的举动,惊动了附近的山神、水神和各路神仙、妖精。都来前来观看。

    有的站在云端里,有的站在山崖上。有的掩在山岩后边,有的躲在树丛中。一个个瞪着大大小小的眼睛,从四面八方向这里眺望着,窥探着。有的赞叹,有的夸奖,有的惊恐,有的咒骂,也有的只是凑热闹。

    四员天将、四员凡将、四个小兄弟,早已见惯了这种情形,并不以为怪,只管埋头干活。只有小愚头一次见到这种情景,吓了一跳,急忙喊道:“神农仔哥哥,你看,外边有妖怪。”

    神农仔说道:“小愚兄弟,不要理会他们,有哥哥我在,他们不敢把你怎么样,你就放心干活吧。”

    小愚这才半信半疑地收回了眼神,继续挖山。

    从日出东方一直干到夕阳西下,黄河的“中流砥柱”终于凿成。

    大禹收功敛气,收起了开山神斧。小愚清理完最后一块石茬。众小兄弟与四员天将、四员凡将也传递完成了最后一筐碎石。都回到了黄河岸边。

    这时只见应龙“噗啦啦”一声从黄河水中跃出,黄河的洪波“哗”的一声便冲向了中流砥柱,中流砥柱巍然屹立,稳如泰山。

    众人再向那“中流砥柱”望去。只见一个巨大的圆柱拔水而出,高十丈,粗三十丈。砥柱的上端平整如砥,砥柱的根基深扎在水底。整个砥柱的造形,古朴自然,雄浑大气,庄严肃穆。冲击视觉,震撼心灵。真是一尊“镇河神柱”。

    后人有诗赞曰: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顶住三门险,根连九曲深,柱天形突兀,逐浪任浮沉。

    这“中流砥柱”,千百年来,巍然屹立于黄河的波涛之中。砥住黄河的洪涛,力挽狂澜。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中流砥柱”又叫“朝我来”。船只驶过“三门峡”之后,就要朝着“中流砥柱”直冲过去。

    就在眼看要与砥柱相撞之时,砥柱前面的暗流回水,正好将船头推向旁边的安全水道。避开了明岛、暗礁,顺利驶出峡谷。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