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祸水、演技与尺子 (第2/2页)
> 看看,为了为陇西郡,把这位只有十八岁的大汉列侯给愁成什么样子了…… 糟老头子们好一阵唏嘘,无不摇头苦笑、叹息,向杨川投来甚为歉意的目光,其中饱含了歉疚、惭愧和心疼,宛如一群心思纯洁的长者,关切的看着自家的后学小辈。 就连杨川都差点被感动了。 看看,大爷还是你大爷,单就这一份演技,便能秒杀多少后世小鲜rou、小坤坤! 杨川再次喟然长叹,自斟自饮,眼角余光不经意的瞥一眼董仲舒。 老贼心领神会,也给自己斟满一碗酒,一饮而尽,沉声道:“长宁侯,真是难为你了。” “不过长宁侯。” 老贼话锋一转,神色淡然的说道:“据老夫所知,朝堂之上,此番给你长宁侯使绊子,不给陇西郡百姓人进爵者,主要是丞相公孙弘和御史大夫儿宽,他们自己吃肥了,门下走狗如云,却要将别人的道路封死,这恐怕有些不够意思吧?” “长宁侯,要不这样,伱太守府再给朝廷上一道奏表,恳请朝廷鸿恩,给咱陇西郡的百姓人进一次爵,老夫也给皇帝修书一封,看看能不能讨一分天恩浩荡?” 董仲舒左一句‘朝廷’,右一句‘皇帝’,说得就很是冠冕堂皇,实则不动声色的将祸水引向公孙弘、儿宽等人,果然就是大读书人的手段。 杨川微微点头,沉吟着答应下来:“奏表早已写好,只是本侯担心再次招来旁人置喙,故而,这几日一直都在犹豫。 既然董公愿意出手帮忙,那就最好不过了。 不过,若是此番上表请命,害得本侯被皇帝再次训斥,并一个不小心被夺了爵、丢了官,你董仲舒可得帮衬一二,实在不行,本侯一家子便要搬进你家去,蹭吃蹭喝一辈子!” 大堂内,登时爆发出一阵欢声笑语。 “长宁侯大义,陇西郡百姓没齿难忘!” “长宁侯真妙人也。” “是啊是啊,不愧是咱大汉朝最为年轻的列侯,长宁侯说话太好听了……” 在一轮五颜六色的彩虹屁中,杨川的脸色渐渐舒展开来,郁结于心的那一股子闷气,似乎也消散不少,整个人似乎都高大威猛起来。 “长宁侯,小老儿代表陇西郡百姓,敬您一碗!”
“长宁侯,今后若有什么为难之处,尽管开口,只要是在陇西郡境内,哪个狗日的不睁眼惹您生气,老夫打折他的狗腿!” “长宁侯,我等先行告退,回头有空,还请您多走走、多看看,咱陇西郡别的没有,这好山好水却还是有那么几处……” 一番客套后,那两三百糟老头子终于告辞出门,一个个的脸上,自然满是笑意,一言一行,更是彬彬有礼,比读书人还像读书人。 “啊,终于送走了。” 打发那些人离开,杨川长吐一口气,看着依旧大吃大喝、洋洋自得的董仲舒,笑骂:“董仲舒,这些人跑来太守府闹事,是不是你给出的主意?” 董仲舒哈哈大笑:“老夫不过教导他们几句,让他们不要空手而来,你长宁侯不是经常说,这天下之事,并非全都是打打杀杀,更多的,还是这人情世故么?” 杨川摇头苦笑:“本侯的真正学问你一窍不通,平日间的一些闲言碎语,你倒是记了个清楚!” 董仲舒摇头,正色道:“长宁侯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这天下学问,看上去各有千秋,有深有浅,历代典籍有薄有厚,在老夫眼里,却不过是一些死学问,没什么意思,无趣得很。 然而,长宁侯,你可知晓,孔夫子之所以能成为圣人,凭的是什么? 凭的,便是他的那些闲言碎语。 为什么呢? 因为,孔夫子早就知道,在这世上啊,并没有什么完美无缺的东西,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完美无缺的人,正所谓金无赤金、人无完人,便是这个意思。 所以,孔夫子自然也就懒得著书立说,整那些没有什么用处的玩意儿,只是用一些所谓的闲言碎语教化这天下……” 董仲舒一旦开讲,往往便是高谈阔论,滔滔不绝。 同时呢,因为长期当老师的缘故,不仅能将一些简单的事情说出一大堆道理,还能做到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就很有后世教员的模样。 然并卵。 对于杨川来说,这种滔滔不绝的话语,只要他想说,估计都能讲上三日三夜都不带重复的。 打口炮,有嘴就行啊。 最后,他实在忍无可忍了,终于开口:“董仲舒,现在没有什么外人在场,你能不能别装了?” 董仲舒老脸一僵,旋即哈哈大笑,伸出一指,点着杨川的鼻子骂道:“老夫好不容易蹭一顿饱饭,还饮了七八碗烈酒,难道就不能好好讲一些道理过过瘾?” 杨川摇头:“这些道理你都讲了不知多少遍了,就在本侯这里,至少也有七八次之多,你烦不烦啊?” 董仲舒干笑两声,嘟囔骂道:“其实才讲了三四次……” 杨川瞅着董仲舒,意味深长的笑问一句:“董仲舒,对于孔夫子,本侯也有些甚为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你要不要听?” 董仲舒拱手:“老夫洗耳恭听,长宁侯学究天人,定能讲出一些新意。” 杨川摆手笑道:“你董仲舒夸赞一个人学问好,往往都有一个潜台词,那就是你讲得很好,以后就别讲了。” “本侯并非你儒门弟子,但对孔夫子、孟夫子却还是心存敬意,并无半分亵渎之意,至于今日要给你讲的几句话,也不过是拾人牙慧,你这位大汉第一读书人姑且听之就行了。” 董仲舒眼见得杨川如此说,反而变得神色肃穆起来,躬身一礼,道:“请长宁侯解惑。” 杨川想了想,只说了一句:“其实,孔夫子之所以是孔夫子,是因为他是一把尺子。” 董仲舒愕然抬头,盯着杨川的眼睛:“何解?” 杨川道:“你说的一句很对,那便是金无赤金、人无完人,相比之下,孔夫子比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得好,克己复礼,严于律己,故而,他便是一把尺子。” “这尺子,不是用来丈量的,而是一个底线。” “关于人的,道德的底线。” “或者说,是一个人之所以称之为人的标准和底线。” 董仲舒垂首,沉思良久,渐渐抬头,长跪拱手:“朝闻道,夕死可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