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四章 中华秋沙鸭 (第1/2页)
等李卫国把这边安置好,干活的人们也收工,都过来吃饭。 晚饭还是挺丰盛的,炖的大鱼,还有焖的林蛙。 加工林蛙的时候,必须用农家大酱炸锅,再加上晾干的红辣椒,才能去除土腥味。 “这玩意大补啊,来,都尝尝。”赵广定先夹了一个大母抱子,扔进嘴里大嚼。 知青们却瞧着有点眼晕,这蛤蟆都伸腿拉胯的,真不敢下快儿。 只有高大林俩眼直冒光,也夹起来一只,放进嘴里。 “猴子,一瞧你就是外行,你吃的是公的,公狗子,肚子里啥都没有。”赵广定出言指导。 要是没加工的时候,外行不容易分出公母,但是做熟了,公的肚子瘪,母的肚子鼓鼓熘熘的,一下就能瞧出来。 李卫国也夹了一只母抱子,戳开肚子,给知青们先瞧瞧。 肚子里面很干净,就是黑籽白油。 吃到嘴里,嗯,酱香浓郁,黑籽稍稍有点弹牙,白色的林蛙油就一小片,却是最为精华的所在。 知青们这才敢动快,瞧着有点怕人,吃起来是真香。 高大林算是吃上瘾了:“国子,这玩意哪捞的,多整点。” 好吃没够了是吧,都吃了,以后拿啥繁殖? 李卫国就吓唬他:“猴子,你可千万别在家吃,你家小芳怀着孩子呢,吃多了蛤蟆,将来生出来的孩子肯定是丑八怪。” 高大林想想蛤蟆那副嘴大脖子憨的模样,再也不敢提这事了。 实际上,赵广定早就告诉小芳,留了一小碗母抱子吃,林蛙油还是很补的。 第二天,李卫国又找了几个帮工的,开始和泥脱坯,准备给那些水鸟做窝。 这玩意都是体力活,众人去黄土坑那边,拉来几车斗黄土,然后土里掺上麦鱼子。 麦鱼子就是麦粒儿外面包裹的那层皮壳,再加上麦芒子,形状就像个小鱼似的。 没有那么多麦鱼子,他们就又铡了不少麦秆掺里面,这东西主要是为了加强粘合力。 你没看连小燕子垒窝,都知道在泥球儿里面裹点草棍儿吗? 然后就是倒水和泥,大伙都拿着锹,来回拌和,一遍一遍把泥土撮起来,再倒回去,来回折腾,充分搅拌。 赵广定最干脆,穿着大靴子,直接上泥堆儿里一通踹,嘴里还嚷嚷呢:“浇水,再多浇点水。” “你可拉倒吧,纯牌儿是懒汉和稀泥!”王大拿又开始跟他日常拌嘴。 泥越稀,当然和起来越省劲,所以才有了这句俗语。 大伙一鼓作气,弄了好几堆泥,不过现在还不能用,最少也得闷一宿才好用,道理就跟醒面差不多。 第二天就开始脱坯,家家基本都有现成的坯模子,四块木板拼接成一个长方形的样子,木板都光熘熘的,大小基本是一尺乘半尺,比红砖大多了。 只要把坯模子用水蘸一下,放在平地上,再端一大锹泥放里面,表面用泥板子抹平,然后把坯模子轻轻拿起来,地面上就出现一块土坯。 等土坯慢慢晾干之后,就可以用来垒墙。 当时农村的房屋,绝大多数都是用土坯垒起来的,盖土坯房,跟后来盖砖瓦房不一样,要先起架子,然后再垒土坯。 水库这边的活计,一直忙活到阳历十一月中旬,这才算是有了点眉目。 一片片平整的稻田都修整完毕,就等着来年开春往里灌水。 这个工程真不小,知青们都有点不敢相信,他们竟然真的能完成。 其实还真多亏了那台小四轮拖拉机,这也叫大伙认识到机械化的威力。 李卫国的养殖场也初具规模,新搭起来了牲口棚子,三面泥墙,开口的一面朝南,最前面横着木头槽子,旁边是进出的通道。 另外还有新垒的禽舍,这个比较矮,也就是一米多高,分成了十多个小隔间。 周围是土坯墙,里外都抹上一层泥,更加保暖和坚固。 上边也不用房梁,就是横上木头,盖上苕条帘子,然后修成向后的一面坡。 最上面也用泥一抹,严严实实,冬天能遮风挡雪。 “幼幼幼,金窝银窝不如自个的狗窝,弟兄们,都进窝瞧瞧吧。”赵广定嘴里叫嚷着,驱赶着鹿群进棚子。 从称呼上就能瞧出来,这老小子是真挺上心。 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鹿群已经基本适应了这里的生活,鹿角连着鹿腿的绳子已经拿下去,现在就剩两条后腿还绊着绳子。 它们也已经熟悉了赵广定整天的吆五喝六,慢慢熘达到棚子前边,看到槽子里有切碎的谷草,就凑过去开吃。 小鹿都比较活泼,直接钻进棚子里边,看样子对新家还挺满意。 李卫国那边也把水鸟都领进窝,每个隔间前面,都有一个小门儿,到晚上就关得严严实实的。 “上窝上窝!”李小梅嘴里也欢快地喊着,跟着三哥一起忙活。 她对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