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就盼着这一天呢 (第2/2页)
李卫国也不由动容,他感觉到田大贵无比的信任,而他也绝对不会辜负这种信赖。 田大贵重新坐下:“国子,你就说吧,下一步咋整?” 于是在这个简陋的马架子里,俩人聊了半宿,田大贵心里也终于有谱了,呼哧呼哧,睡得格外安稳。 第二天,田大贵就开车离开大馒头屯,正式开始筹划罐头厂。 接下来,他还有许多工作,包括按照李卫国的要求,选择厂址,建造厂房,联系设备。 如果进度快的话,入冬之前,争取把地基打上,等来年暖和了,就可以把厂房建起来,当年正式投产。 考虑到春季收野菜,所以李卫国给他的建议是:最好是能收购一家现成的工厂,带一部分厂房,剩下的再进行建设。 李卫国也跟着田大贵坐车一起去,同行的还有高大林,是给田大贵派去当助手的。 怎么说高大林也是从大城市出来的知青,见识和水平都有,还会外语。 不然的话,就田大贵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李卫国也不放心。 到了县城之后,李卫国又把王军和张星等人,介绍给田大贵,好歹手下得有几个人跑腿啊。 至于和县里的沟通,就只能田大贵自己出头。 以县里的态度,估计是一路绿灯,毕竟这是第一个在松江县投资的外商,那还不拿着当个宝? 罐头厂的草台班子也算搭起来,李卫国第二天就回屯子了,搭乘电业局的方便车。 田大贵也挺够意思,跟县领导提了一下:准备在大馒头屯,建一个野菜山货收购点,进行初加工,可是大馒头屯太落后,还没通电呢。
县领导对此也高度重视,要是因为没电,影响投资这种大事,那他们真就只能回家卖红薯了。 于是各部门立刻行动起来,争取在最短时间内,给大馒头屯通电。 李卫国搭乘的汽车,就是电业局派下来的技术人员,负责规划线路,进行预算。 “郭同志,到了,前面就是我们红旗村。”李卫国向身旁的郭技术员介绍。 这位郭同志三十多岁,腰里扎着大皮带,皮带的工具套里面插着老虎钳子这些三大件。 这年头,电老虎可厉害。 郭同志手里拿着日记本,一路上写写画画的,就没闲着。 听了李卫国的话之后,他呲牙一乐:“妥了,完成任务,你下车吧,我回去向领导汇报,这事县里催得急,估计明天就能动工。” 这就完事了啊?李卫国记得,前世大馒头是八五年才通的电,当时把村民都激动坏了,差点把电业局的人当祖宗供起来。 村里人对光明的向往,都已经积攒几十年了。 现在一下子提前了五六年,确实可喜可贺,尤其像李卫国这样的,没电的感觉,实在太憋屈。 因为有了电,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郭同志,这都快晌午了,说啥也得吃完午饭再回去,俺们这屯子虽然穷,但是有山有水,整点山货尝尝。” 李卫国当然不能叫人家就这么回去,虽然是公家派的差事,但是农村人的淳朴热情,必须让对方体会到。 这位郭同志拗不过李卫国,只能叫司机开着卡车,进了大馒头屯,在村部院里停下。 李卫国先跳下车,朝着从队部出来的老村长和王队长嚷了一声:“电业局的同志来了,要给咱们屯子接电!” 这一句话,叫村长和队长脸上也乐开花,那家伙,抓着郭同志的手,使劲摇啊。 “俺当了快三十年村长,就盼着这一天呢,终于盼来了!”老村长太过激动,一个劲用袖子擦拭眼角。 他年年都向公社反应这个问题,可是年年都失望。 没法子,他们这边欠发达,目前只能保证公社一级的行政单位先通上电,至于生产队,那得慢慢来。 就算通电了的,电字儿也贵得吓人。 因为电表是走数字的,所以大伙习惯上把电费称为电字儿。 而且越是偏远的农村,电字儿越贵,有些地方,一度电好几毛钱,谁也不舍得可劲用。 把客人让进队部,老村长就张罗着,把家里的小公鸡宰两只,用蘑孤炖上。 李卫国也去水库那边转了一圈,弄了几条鱼回来,还整了小半桶黄蛤蟆。 招待客人的地点就选在李卫国家,就连县长都在这吃过饭,主要是油盐酱醋啥的比较齐全,大厨徐大舌头钦点的。 徐大舌头今天也格外卖力气,嘴里吆喝着拉风匣的赵广定:“使点劲,等通了电,就是吹风机,你想拉还拉不上了呢。” “啥时候能通电啊,要是俺办喜事之前能来电就妥了。”赵广定咕哒哒地拽着风匣,美美地畅想着。 等吃饭的时候,赵广定向电业局的郭同志说出了自己的疑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