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争霸从边塞开始_第二十九章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九章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第1/3页)

    方法老套没关系,管用就行。

    但再是老套,也要比东汉时期只靠反复熬煮的方法要先进许多。

    耿成先改良了过滤工序:东汉制盐,用的是草束、草糠或草木灰,他则换成了活性炭和细砂,最后又绷了几层绢纱。

    用这种方法过滤一次,抵的上旧法的三四次,基本能过滤掉绝大部分不溶于水的杂质。

    第二步则是置换脱毒。

    古人用的是草木灰。

    其实古人并没有这个意识,很多时候都是抱着废物利用的态度,用烧过的草木灰顶替草糠过滤。

    但之后还要用麻布或是绢帛再过滤一遍,不然盐就会发黑,所以大都不用。

    耿成好歹上过大学,基本的置换原理还是知道的。但他没精力去研究,更没有时间一样一样的试,所以他用的是后世耳熟能详的方法:加大豆粉。

    盐土加水煮沸,过滤一遍后加大豆粉,再点火熬炼,撇去浮沫。等熬不出浮沫以后,再冷却过滤。

    来回数次,就能制出只微微泛青的白盐。

    这是后来自贡井盐的制作方法,可以将钙、镁等杂盐脱离九成,几乎尝不到苦味。所以明清时期都当做贡品送往皇廷。

    而耿成又在这个基础上加了过量的草木灰,过滤装置更为先进,盐的成色自然更好。

    幔后围着五口大灶,十口大瓮,耿成坐在车顶不停的指挥,三十个扈从来回奔走,虽忙却不乱。

    担土,挑水,粗熬,过滤,加草木灰再煮,再过滤,再加大豆粉,再过滤……如此反复,将将一个时辰,最后一口瓮里就见了盐。

    “二郎,快看……”

    耿成早就说过要来熬盐,然后卖给胡人换来皮毛和牛羊,再从内郡兑换粮食、铁料,乃至兵甲。

    一众扈从也只当他是脑子一热突发奇想,以为既便熬出盐也没多少,肯定也是如这些天吃的那种极苦的灰盐。

    但随着水分被烧干,瓮壁上渐渐析出细细的盐花时,一众部曲眼睛一个瞪的比一个大。

    竟比雪粒还要细,比丝绢还要白?

    耿义激动的脸色通红,嘴唇直打哆嗦,竟想都不想,伸手就往锅中抓去。

    但有水的时候都足有一百度,水烧干之后更烫。只听“啊”的一声惨叫,耿义闪电般的缩回了手。

    耿成又气又笑:“动脑子啊,烫不死你?”

    若是平常,幔帐中定然会传出一阵轰笑。但此时却鸦雀无声,有一个算一个,全都跟见了鬼似的盯着最后那口大瓮。

    想伸手抓一把,乃至往嘴里塞一把的绝不在少数……

    都傻了不成?

    耿成愕然了好一阵才反应过来,大声喊道:“愣着做甚?耿义,继续炒……”

    之所以还要炒,是为了使盐中残存的氯化镁受高温氧化,可以彻底消除苦味,更不会吸潮凝结。

    耿义忙应了一声,又举起铁铲翻动起来:“二郎,仆怕炒焦了……”

    “不用怕,多炒几次就熟练了!”

    听到帐内的动静,张汛站了起来,侧耳倾听:“这是出盐了?”

    “不出才叫稀奇!”

    许良低声回道,“请士史且耐心些,待日落时,再看能出盐几何!”

    也对!

    张汛从善如流,又坐了下来。

    这一坐,就到了夕阳西下,云彩漫天。

    五口大灶都熄了火,也不再有人担土,挑水,帐后也不见有烟气飘出。

    看着半瓮白盐,二十多个扈从激动的直打哆嗦,争先恐后的蘸着盐粒往嘴里塞,脸上尽是迷醉的神彩。

    长这么大,别说见,听都没听过这么白,这么细的盐……

    也不怕齁死?

    耿成暗骂一声,又喊道:“拿斗来!”

    耿立忙应一声,拿过木斗和耿义盘量起来,来回反复,足足三遍。

    “二郎,九斗尚余一些,但不满十斗!”

    意思就是,还不到一石?

    耿成的脸顿时黑了下来。

    在内郡,一斗上好的青盐价格大概是一百钱,一石也就是一千钱。运到雁门大致一千二到一千三,若运到塞外卖给鲜卑,一石能换四只大羊。

    一只大羊的价格在内郡大概是五百钱,一来一去,差不多就是一倍的利润。而这精盐虽然好,但也不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