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七十四章 最后的底牌 (第2/3页)
出水喘气。 这种感觉当然是糟糕透了,就好像踢足球,开局被人进球踢了个0:1,就会始终带着落后的紧迫感,想要去进球同时又担心被对手防反再破门,这种逆风感是很难受的。 而快船看似是顺风,实际上球员们只是按照闵聪达赛前的布置去打,走流程而已。 中场休息在更衣室,闵聪达在白板上进行上半场的总结和下半场的布置。 闵聪达可不是什么鸡汤教练,他对给球员们打鸡血没兴趣。 再说了,今晚这场比赛,快船球员根本不需要动员,他们都想击败勇士。 “上半场我们做的不错,对篮下的守护非常好,没有杜兰特,勇士的三分球不会是大问题,不过让克莱-汤普森投的太顺也是个麻烦。第三节,伦纳德你去防汤普森,哈登,你去对付詹姆斯,放他投篮就可以。第三节我们的思路还是不变,内线,双塔的战术,继续在效率上压制对手。记住,篮下是我们的生命线,在凯文-杜兰特不在的情况下,争夺三秒区,就是胜负手,每个人都牢记这一点。其他的,都按照既定计划进行。” 闵聪达进一步强调内线的重要性,这是之前两场比赛泰伦-卢都忽略的东西。 教练组把太多精力放在锋线和后卫线的争锋相对上,忽略了快船内线的绝对优势,以及内线攻防占优后,能对战局带来的决定性影响。 当然,闵聪达也不仅仅是凭借直觉和经验得出的结论,还要加上赛前的录像ai分析,以及大数据分析。 过去nba教练制定战术策略,就是依靠的经验、直觉,以及大量的知识积累。 对教练们来说,篮球比赛就像下棋和打牌,双方互相出牌,挪动棋子,互相进行针对。 比赛因此被分割成一块一块,开局某队占优,叫暂停,劣势队换策略,双方继续较量,你追我赶,此起彼伏。 就好像攻城拔寨,在每一块具体的领域进行争夺,派出不同球员互相针对。 可是,当引入大数据分析和ai图像分析后,对比赛的看待就更加宏观和整体了。 我不再和你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我看重的是整体的效率,看重最终的得失分率。 我可以让你拿到120分,但我可以拿123分,125分。 一场,两场,3、5分的分差可能给人感觉是球员状态的问题。 可如果每次和这样的对手交锋,你都是输个5分,3分,那种感觉就不一样了。 就好像ai下围棋,他一盘赢你1目、半目,你会觉得自己和ai的水平差距不大。 可如果下了一百盘,一千盘,你发现自己依旧是每次输1目、半目,这时候就会明白,双方的差距大的不可计数。 因为他根本不需要赢你5目、10目,稳稳的赢你1目、半目就可以了。 当然,闵聪达率队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他不是ai,篮球也不是围棋。 球员的技战术能力和状态,对比赛胜负依旧是决定性的。 所以闵聪达反复强调,今晚的比赛“没有凯文-杜兰特”,如果杜兰特在,又是完全不一样的局面了。 只是在战术制定上,闵聪达不再搞什么针对性,见招拆招,任凭你出什么招,我就根据整体性分析,给出一个坚定的既定策略,围绕这个策略用不同的体系和战术贯穿全场去打。 你勇士再强,不可能晚上马上补充一个顶级内线来提升你们的三秒区攻防能力吧? 而且“主打内线”也不是简单一句话而已,毕竟场上的策略不是主内线就是主外线,关键还是与策略相匹配的一系列细节。 很多球队都会选择开场主打内线,让中锋多打几个,把战术跑起来,既能进球,也让全队战术进行热身,然后打着打着中锋就蓝领化了,跟着折返跑或者只防守。 快船不同,为了实现内线对勇士的压制,在轮换,内线球员站位,进攻选择,篮板拼抢细节方面,赛前都进行了准备。 比如开局小加索尔肋部浅要位,伦纳德控球,哈登、库里无球,戴维斯冲抢前场篮板,都是事先安排好的。 之后兰多夫、戴维斯每一次背身持球,落位,喂球,其他人跑位、卡位,以及回防还是冲前场篮板,都经过赛前缜密的决策。 决策的基础,一是闵聪达的直觉和经验,二就是大量录像进行的分析后的数据结果,来保证战略目标能够实现。 这种决策机制,搭配上快船的高执行力,史蒂夫-科尔是不好针对,整个中场休息,科尔都没想好该怎么应对。 科尔不禁有些头皮发麻,如果这是季后赛,勇士这场交代了,那下一场就要看录像,赛后开会讨论找出应对策略来。 当然,还有半场比赛时间,交代不交代,也要看球员的临场发挥。 再说,勇士板凳上还坐着杜兰特,这是科尔内心最大的倚仗和安全岛。 “就算输了,我们毕竟是少了一个得分王,很快他就会回来的。” 科尔这么想着,在内心安慰自己。 第三节比赛开始后,双方的对抗强度进一步提升,防守强度增大,比赛的速度和节奏猛然提升一个档次。 一般的球队面对快船和勇士这样的强队,第三节面对大强度攻防可能就崩了。 而强强对抗,瞬时间火花四溅。 詹姆斯上来就一个单挡杀入篮下暴扣,这神鬼避让的扣篮,让甲骨文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