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因势利导,人才拯救计划 (第2/2页)
张飞,都已经听懂了。 卢植,在算计董卓! 郑平微微摇扇,目光灼灼:“董卓在关中太安逸了,太安逸就难有进取之心。” “这西凉兵在关中只能祸害士民,但出了关中,就能让他们的爪牙扑向关东诸侯。” “然而,西凉兵出了关中,董卓在长安的掌控力就会削弱。” “若是西凉兵再败一阵,董卓的命,也就不长了。” 刘备倒吸了一口凉气:“董卓胜,伯圭兄拥立的新帝就得不到下饶认可。董卓败,忠于子的力量就会跟董卓持平,董卓就难以权倾朝野了。” “然而此计太凶险了,若有变故,这下间又将有多少人称王?” 郑平泰然而笑:“破而后立,即便真有变故,我等亦可助使君荡平诸王,让汉室幽而复明。” 刘备迟疑道:“那伯圭兄拥立河间王,我是应邀还是拒绝?” 郑平笑道:“当然得拒绝!一个虚名骠骑将军,就想让使君赌上整个青州,那使君未免也太让人觑了。” “袁绍和公孙将军拥立新帝,两人肯定占了最大的好处,使君应邀而去,好处得不到,坏事一大堆,实在是不智。” “但使君也不能什么都不做,可让使者回去告诉公孙将军:青州不参与拥立之事,也不会听命于董卓举兵北上。只希望公孙将军念及故友之情,将大司马父子以及跟随大司马的文武都送来青州。” “而使君承诺,只要公孙将军在幽州一,大司马就绝对不会返回幽州!” “如此一来,公孙将军既不用跟使君正面冲突坏了兄弟情义,也不用担心大司马等人会在幽州生事。” “使君,公孙将军的野心,你是劝不住的。” “既然劝不住,那不如先保住能保住的人,再徐徐图之。” 郑平刚才的话,其实隐了一部分。 完整的应该,若是有变故,荡平诸王,让汉室幽而复明,也不失为光武帝也! 但现在的刘备,是没有争夺下的心思的,若是直接给刘备: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反正最后都是使君你来当皇帝。
刘备估计能将郑平喝退。 将传国玉玺给刘虞,郑平打一开始就是不怀好意的。 董卓挟子以令下的优势在于,刘辩死了! 不论刘协是否正统,他都是刘宏唯一的儿子! 而传国玉玺的优势在于,他给了袁绍等人拥立一个新子的理由。 “受命于”,有传国玉玺,才能被认定是上认定的皇帝。 子子,传国玉玺都没有,怎么能称之为子? 令郑平惊喜的是,卢植居然在长安推波助澜! 这让董卓原本利诱公孙瓒的谋划,不仅没能延缓公孙瓒拥立新子,反而促使公孙瓒加速了。 但这样的变故,却是郑平乐意看到的。 刘协的威望若是不降低,今后又如何让刘备顺利进位? 唯有汉家皇帝失德,才可挑选优秀宗室子继位! 而让刘虞父子及跟随刘虞的文武来青州,则是为了避免公孙瓒杀刘虞,引起幽州不稳,反倒让袁绍得了便宜。 相较于袁绍,郑平更希望公孙瓒掌权幽州。 比起南边的袁术,袁绍才是真正继承了袁门威望的那个人。 刘备再次踱步。 关羽和张飞识趣的没有出声惊扰。 良久。 刘备长叹一声:“也唯有如此了!只是伯圭兄未必肯将大司马送到青州。” 郑平淡然道:“谋事在人,成事在。” “公孙将军此人,吃软不吃硬,若使君回以劝谏之语,公孙将军只会觉得使君聒噪;但若使君辞藻诚恳一些,只跟公孙将军述旧情和难处;公孙将军心一软,没准就答应了。” “即便最终不成功,使君也问心无愧。” “毕竟,大司马有此劫难,必然也是跟公孙将军一样,将田元皓的劝谏弃之不用了。” 刘备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双眸恢复如常:“就依显谋之言吧,待我书信一封,就让那使者送回。” 郑平又道:“为了避免书信被袁绍截获,让云长率先登营护送,倘若公孙将军肯放人,正好让先登营护送大司马回青州。” “翼德则率锐士营接应,若有阻拦,立杀不赦。” 这种机密事,要途径袁绍的区域。 若是一个不心被袁绍截获书信,即便公孙瓒肯放刘虞来青州,袁绍也一定会暗中遣人截获。 甚至还可能假扮公孙瓒的兵马,将刘虞击杀在半路。 因此。 郑平不仅要保证书信安全的送到公孙瓒手中,还得保证刘虞能安全的回到青州! 解决了刘备的困惑后,郑平又到衙署中见治中刘惠。 “豫州有消息传来,董卓任命颍川太守曹cao为豫州刺史、镇东将军、加封费亭侯。”刘惠将最新的情报递向郑平。 一听曹cao这个官职,郑平眼神一凛:“豫州刺史,曹孟德还是心在豫徐啊。” 曹cao是沛国人,若按桓帝时期约束党人结党营私的三互法的回避制度,曹cao是当不了豫州刺史的。 但这回避制度太复杂,导致选用官吏极为困难,以至于幽、冀两州的长官长期空缺。 春秋时有晋国大臣叔向曾过:国将亡,必多制。 三互法虽然对于最高统治者桓灵二帝而言,可以预防党人勾结,但却对士民百姓无益。 董卓可不吃这一套。 对于董卓而言,谁当豫州刺史,取决于谁对董卓有利。 一开始被任命为豫州牧的陈王刘宠,以及后来的豫州刺史郭贡,都是豫州人。 谁有用,董卓就封谁。 想到这里,郑平召来了祢衡。 “正平,你去趟陈国,去寻陈相骆俊。”郑平嘱咐道:“陈王轻而无备,难防刺客。时局纷乱,兵祸迭起,若陈王遭逢意外,陈国之民也会因此流离失所。” “提醒骆俊,提防袁术!” 一三更,我可以求月票了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