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大佬来了 (第2/2页)
这样的设计只是一个想法,或者说一个方向,远远达不到能画出结构图输出到应用阶段的要求。 陈念也不打算这么去做,因为复杂的数值推演、数值调整实在是太花时间了,还不如直接解析的费效比高。 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学习和实验,带来的源点数量收益反而会更高。 就是不知道只做到这一步的话能不能降低一点源点需求……哪怕0.01点也好啊。 这么想着,陈念打开了系统界面,重新扫描单晶炉,先要看看最新的源点消耗。 而当那个数字呈现在他面前时,他几乎乐得从椅子上跳了起来。 原本2.9的源点数量需求,已经变成了2.72! 也就是说,自己写出来的一条技术要点,平均每一条有用的,就降低了0.06点的源点需求! 这要是能把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识点都推理到应用上,岂不是有机会直接把源点消耗干成0? 赶紧上手! 陈念立刻起身,从书架上拿下来两本书。 一本《半导体硅材料基础》。 一本《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他一边从硅材料的教材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理论,一边尝试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际、用可制造的设备去实现。 这样的推理当然是极为粗陋、极不准确、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 但是,拦不住他有挂啊!
一个应用设计有没有用,看一眼源点消耗数量有没有变化就一目了然了! 花了不到二十分钟,他就推理出了第四条有用的设计方向,又带来了0.05个源点的“降价”。 好家伙,还真有戏啊。 陈念越写越兴奋,不知不觉间,外面的天居然都已经亮了起来。 整整一个晚上,陈念终于把自己在这个阶段学到的东西部整理了出来,并且借助系统,尽力将其推导出了应用方式。 总共13条要点,有两条带来的源点降价很少,大概是没什么用处,但其中11条都是可用的。 而此时,解析单晶炉的源点消耗已经从最初的2.9点,降低到了2.24点。 整整讲了0.66个源点。 再加上原本自己攒下来的1.72个源点,此时距离解析单晶炉,也就只剩下0.5个源点了。 进展之快,远远超过陈念的预计。 按照这样的进度,估计在一个月之内,单晶炉和扩散炉的问题就都可以得到解决。 随后,一到两个月的时间,我们就会具备制造T/R模块的能力。 到时候,只要自己攒够了解析数字阵列雷达本身所需要的源点,就可以直接开始数字阵列雷达的研发和制造了。 数字阵列雷达啊…… 这玩意儿不仅能让我们的苍龙战机直接进化到完全体,更会给我们的大型预警机事业打下基础。 随之而来的,就是更加完善的数据链系统,更强的侦查和预警能力。 到时候,你们的EP-3E还想来碰瓷?! 最高达到900公里的雷达探测范围,你起飞的那一刻起,我就死死地盯着你! 你们会恶心人,我们就不会是吧? 陈念胸怀大畅,他满意地躺倒在床上正打算睡个两小时补补觉,但眼睛还没闭上,电话却响了起来。 他无奈地爬起身,本以为是陈果有什么事情要通知他,但没想到,电话那头却是一个陌生的声音。 “喂,陈念吗?我是杨伟。” “杨伟……哪位啊?” 陈念一时没想起这个名字。 之前好像也没接触过啊。 “611所的杨伟。” “哦,611所……” 陈念下意识地点了点头,随后突然发现有哪里不对。 “等一下?!?” “611所,杨伟??” 加更是周末才加的哈,一次估计也加不完。 我是一个苦逼的打工人,工作日白天打螺丝,晚上通宵码字。 没开玩笑。 不信你去问我老读者,以前我的编辑都叫我多睡点,怕我猝死来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