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寻找琉璃,六百年前的断桥残雪(九千字大章求订阅) (第4/5页)
但一来不能确定使团深浅,若是给返回的长眉法师感应到,会很麻烦。 二来,若压根不是琉璃,他贸然尝试接触,问题更大。 退一万步,假设真是琉璃,季平安同样难以确定后者的态度,毕竟当年的事……说到底,二人仍是敌人的立场。 他是很难与对华阳等人一样,可以敞开心扉,直接暴露身份的。 所以,他准备尝试另一种方式,迂回打探。 “换位思考,倘若她是琉璃,时隔数百年重新来到钱塘,会怎样?” 经常重生的朋友都知道,这种情况下,几乎每个重生者都会“故地重游”,去寻找自己记忆中印象深刻的地方,再去看一看。 而恰好,古钱塘城,如今的“钱塘县”中,便有这样一处故地。 脑海中过往的记忆翻涌,季平安挥鞭催动胯下骏马,化作一道黑烟,朝钱塘赶去。 为避免与佛门撞见,他刻意绕开了云林禅院,从西门入城。 两地相隔本就不过半日,季平安抵达时,天还未黑,西天边红霞晕染,好似红枫落叶。 “唏律律。” 降低马速,季平安飞快辨认了下方向,朝着印象中的方位前行。 钱塘县内,繁华远不如余杭,但许是因临近傍晚,街上人流也密集起来。 前些时日,与卫卿卿、搬山道人在此处的一场大战的余波已经平息,除了城南的一片废墟房屋外,似已再无痕迹。 数百年沧海桑田,城区重建,昔年的许多建筑都已坍塌,毁灭在历史的烟云中。 但终究会有少数保留下来,作为“名胜古迹”保存,供给后人凭吊。 季平安换了一副妆容,扮做游侠模样,牵着马匹穿过人群,沿着横贯古钱塘的一条河流北岸,最终抵达了一座断桥处。 那的确是一座断桥,造型古朴方正,是上个朝代的建筑特征,原本横跨这条河流,只是中间却中断开。 于是,便只剩下两侧断桥遥遥相望。
石桥历经近千年风吹雨打,表面的雕刻已模糊不清,桥墩上爬满青苔,断桥上有一座座小摊,亦有游人凭吊。 下方正有一条小舟穿行而过,持船橹的船夫站在床头,竹笠下脸庞泛红,舟上是两名文士子。 季平安望着断桥片刻,牵着马匹,径直朝附近一座茶楼行去,底下有专门看管马匹车辆的老叟,看到他堆起笑容: ”客观看马?” 季平安手腕一抖,一粒碎银飚射出去,在后者愣神之际,询问道: “这两日,你可看到有僧人来此凭吊?尤其是尼姑?” 看马人整日在桥头,迎来送往,记性一流,只这两日的功夫,断然没有忘记的道理。 老叟捏着碎银,露出讨好笑容,竭力认真想了想,摇头道: “这个,小老儿真没看着,若是前些日子,城中偶尔还能瞧见几个僧人,但从打前些天城里有仙人武斗后,便明显少了。更遑论尼姑?” “举止打扮怪异之人呢?”季平安又问。 后者仍旧摇头,表示这两日并未见过。 没有来过么?所说原本便不抱有什么希望,但得到这个结果,心中一口气难免沉落下去。 看马人察言观色,小心翼翼道: “您是约了友人这两日相见么?那不如在楼子里坐坐,没准就来了。” 拙劣的揽客手段……但倒也有些道理,换位思考,若是琉璃,这两日在佛门使团中,想必也没有机会单独脱身。 是了,若说单独行动,趁着今日长眉法师与佛子离开钱塘,反而是最大的可能。 索性来了一趟,不如等上一等,季平安想到这里,便将马缰朝他一丢,道: “上好的饲料喂着,稍后还要用。” 看马老叟连声称是。 季平安蹬蹬走入茶楼,傍晚时候,楼中人渐密集,他走到二楼占了个位置,点了糕点茶水,扭头可以看到窗外断桥落日。 思绪收束回归,方听见茶楼内说书人好巧不巧,说到“断桥”二字: “……要问,这钱塘断桥因何而成?还有一段故事,乃是与数百年前,那场淹没整座古钱塘城的水灾有关。” 茶楼旁多是游客,说书人也尽逮住这几段抓人眼球的说,老茶客自然听得腻歪,但仍有行脚商人听得稀奇: “莫不是大水冲垮了?” 说书人站在小桌后,捋着胡须,熟稔地摇头: “非也,此桥建造千年,岂是一场大水可撼动?” 顿了顿,其故意做出紧张神秘姿态,抬手朝天上一指,说道: “据说,此乃两位仙师打断。” 茶楼内,顿时响起数道嘶声。 许是因不久前城内方有仙师搏杀,百姓们代入感十足。 然而没人知道,毁灭南城那座小院的当事人,就坐在此处。 更不会知道,打断这座千年古桥的当事人,也在这里。 季平安听着耳畔说书人的故事,望向外头断桥,视线越过桥的断口,恰好可以瞥见城外云林禅院的山头。 他还清楚记得,六百年前,那场洪水冻结成冰雪,将半州之地,化为冰霜。 万物凋零之际,身为“离阳”的自己,与琉璃菩萨就是在禅院那座枯井下,用了五十八天,将后者坚守的佛门“五条戒律”悉数捅破。 也就在那一天后,二人之间的关系彻底发生了转变。 琉璃在“离阳真火”的滋润下,得以从妖族的“寒毒”中撑了过来,度过了死劫。 而在捅破了这最后一层“戒律”后,曾经圣洁的菩萨,也好似自暴自弃,彻底跌落凡尘。 第五十九天。 呈现“大”字形,自暴自弃的琉璃从莲花台上起身,抓起了离阳放在她旁边的衣服,遮住全身。 赤足走到在井内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